严家花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杰出代表,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中期,历经数代严氏家族的营建与修缮,最终成为江南园林艺术的典范,要明确“严家花园是谁的”,需从其历史沿革、主人变迁及文化传承等多维度进行梳理,方能全面理解这座园林与严氏家族的深厚渊源。

严家花园的前身为清乾隆年间苏州大名士沈复(字三白)与芸娘的故居“沧浪亭”的一部分后,由当地富商徐氏购得并改建为“端本园”,至清嘉庆年间,园主为苏州木商兼收藏家徐鸿志,他对园林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了厅堂、楼阁、假山、水池等,使端本园初具规模,真正让这座园林与“严氏”家族紧密关联的,是19世纪中叶的严氏家族。
严氏家族原为江苏吴县(今苏州)望族,以经营丝绸、典当业起家,后涉足盐业、金融等领域,成为晚清至民国时期苏州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商帮之一,严家花园的现任主人严国馨(字选臣)是严氏家族的关键人物,他生于清同治年间,早年继承家业后,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和经营才能,进一步壮大了严氏家族的产业,尤其在丝绸贸易中积累了巨额财富,被誉为“严家头”。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严国馨斥巨资购得已显颓败的端本园,并邀请当时苏州著名的园林设计师和工匠进行为期数年的全面改建,此次改建以“水为中心,山为骨架,建筑为点缀”为理念,保留了园林原有的自然格局,同时融入了更为精致的造园技艺,新建的园林取“先有严家,后有花园”之意,正式命名为“严家花园”,严国馨亲自参与园林的规划设计,将家族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以及对自然山水的理解融入其中,使得严家花园既有江南园林的婉约秀丽,又兼具文人园林的清雅脱俗。
严家花园的整体布局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中部以“涵碧山房”为主体,是严氏家族会客、宴请的主要场所;东部以“尚眷楼”为核心,为家族女眷居住区;西部则以“见山楼”为中心,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体现了严氏家族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园内的建筑布局错落有致,亭台楼阁、轩榭廊坊均依水而建,与假山、花木相互映衬,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园中的“凝碧山房”前的太湖石假山,由明代遗石堆砌而成,形态玲珑剔透,被誉为“苏州园林第一假山”;“闻木樨香轩”则因四周遍植桂花而得名,每到金秋时节,桂花香气弥漫,成为园内一景。

严国馨不仅是严家花园的建造者,更是其精神内核的塑造者,他热衷于收藏古籍、字画、玉器等文物,园内至今仍保存着他当年收藏的明清书画、紫砂壶、木雕等艺术品,这些藏品不仅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严氏家族“诗书传家”的家风,严国馨还常邀请文人雅士聚会于园中,吟诗作画,品茗论道,使得严家花园成为当时苏州地区的文化沙龙之一。
严国馨之后,严家花园由其子严子均继承,严子均继承父业后,进一步拓展了严氏家族的商业版图,尤其在金融领域有所建树,曾担任上海汇丰银行买办,他对严家花园也进行了多次修缮,但基本保持了严国馨时期的格局和风貌,严子均之子严俊升(字智怡)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实业家,他继承了家族产业的同时,也注重对园林的保护,曾在园内创办“严家花园小学”,免费招收当地贫困儿童入学,为地方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1949年后,严家花园被收归国有,先后作为苏州市人民委员会招待所、苏州园林管理局办公地点等,1982年,严家花园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正式对公众开放,成为苏州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2001年,严家花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严家花园不仅是严氏家族的历史见证,更是苏州园林文化的瑰宝,园内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处景观都承载着严氏家族的记忆,凝聚着几代严人的心血与智慧,从徐氏的“端本园”到严氏的“严家花园”,这座园林的变迁史,正是苏州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也是江南士绅文化与园林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在严家花园的历史长河中,严氏家族三代人的经营与守护是其得以保存至今的关键,严国馨的奠基、严子均的传承、严俊升的保护,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为这座园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在历经百年沧桑后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魅力,可以说,严家花园是严氏家族的私家园林,更是苏州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关问答FAQs
问:严家花园最初的主人是谁?
答:严家花园最初并非严氏所有,其前身为清乾隆年间苏州文人沈复故居的一部分,后由当地富商徐氏购得并改建为“端本园”,至清嘉庆年间,园主为木商兼收藏家徐鸿志,经其扩建后,端本园已成为苏州知名的私家园林,直至1902年,严国馨才购得此园并改建为“严家花园”。
问:严家花园在历史上经历了哪些重要变迁?
答:严家花园的历史变迁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清代中前期的“端本园”时期,属徐氏家族,经徐鸿志扩建初具规模;二是1902年严国馨购得后全面改建,更名为“严家花园”,奠定现有格局;三是民国时期严子均、严俊升父子对园林的修缮与保护,并融入家族文化活动;四是1949年后收归国有,经修缮后作为文化景点开放,1995年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