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租房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群体提供基本居住保障,在实际管理中,可能存在不符合条件者违规申请、转租、转借,或管理人员滥用职权、优亲厚友等问题,损害了住房保障的公平性,若发现此类违规行为,公民可通过合法途径进行举报,以下是详细的举报流程、注意事项及渠道说明。

举报前的准备工作
在举报前,需确保掌握的信息真实、具体,以提高举报的有效性,准备内容应包括:违规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员(姓名、单位、职务等)、具体事实(如违规转租的租金流水、虚假证明材料、管理人员索贿行为等),以及相关证据材料(如照片、视频、合同、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若举报某家庭将廉租房转租,需收集转租合同、租金支付凭证、实际租住人信息等;若举报管理人员违规操作,需保留其索贿、优亲厚友的沟通记录或书面材料,证据越充分,举报越容易得到核实处理。
举报的主要渠道
(一)政府住房保障管理部门
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是廉租房管理的直接责任单位,负责申请审核、日常监管和违规查处,举报者可根据廉租房的属地管理原则,向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住房保障中心)提交举报材料,若某市某区的廉租房存在违规问题,可向该区住房保障科或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实名或匿名举报,举报方式包括:
- 现场举报:携带书面举报材料及证据复印件,前往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的信访窗口或举报受理窗口提交,工作人员会出具接收凭证。
- 电话举报:拨打当地住建部门或住房保障中心的公开举报电话(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转接、住房保障专线等),详细说明情况并记录受理编号。
- 网络举报:通过当地政府官网“领导信箱”“信访举报”“住房保障”专栏,或全国住房公积金12329热线官网(部分城市已整合住房保障举报功能)在线提交举报信息,上传电子证据材料。
- 信函举报:将书面举报材料及证据复印件邮寄至住房保障管理部门,注明“廉租房违规举报”字样,邮局寄送时可选择挂号信或EMS,保留邮寄凭证。
(二)纪检监察部门
若举报涉及住房保障管理人员滥用职权、贪污受贿、优亲厚友等违纪违法行为,应向纪检监察部门举报,管理人员在审核申请材料时收受好处、为不符合条件的亲友违规办理廉租房手续等,举报渠道包括:
- 现场举报:前往当地纪委监委信访接待大厅提交材料。
- 电话举报:拨打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热线12388,或地方纪委监委公开举报电话。
- 网络举报:登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统一举报网站(www.12388.gov.cn)或地方纪委监委官网“举报”专栏提交举报。
- 信函举报:邮寄至各级纪委监委信访部门,地址可通过官网查询。
(三)其他辅助渠道
- 信访部门:通过各级政府信访局(办)的信访渠道反映问题,信访部门会将问题转交至有权处理的部门并跟踪督办。
- 媒体监督:对于经多部门举报未解决、社会影响较大的违规问题,可向当地电视台、报纸、网络媒体等反映,通过舆论监督推动问题解决(但需确保信息真实,避免诽谤)。
- 社区/街道协助:若违规行为发生在社区内,可向社区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反映,由其初步核实后向上级住房保障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转报。
举报注意事项
- 举报方式选择:实名举报通常更受重视,核查效率更高,且举报人可在一定期限内了解处理进展并申请回复;匿名举报可保护隐私,但可能因信息不全影响核查,若担心报复,可选择匿名举报,但需提供尽可能详细的线索。
- 信息真实性必须真实,不得捏造、歪曲事实,否则可能承担法律责任(如诬告陷害)。
- 证据合法性:提供的证据需通过合法途径获取,如偷拍、窃听等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可能不被采纳。
- 配合调查:若受理部门联系核实情况,举报人应积极配合,补充材料、说明细节,必要时可作为证人。
- 保护隐私:举报过程中,可要求受理部门对个人信息保密,避免被举报人知晓后实施报复。
不同违规行为的举报重点
为帮助举报者更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以下列举常见廉租房违规行为及举报重点:

违规行为类型 | 具体表现 | 举报需重点提供的信息 |
---|---|---|
虚假申请/骗租 | 隐瞒收入、房产,伪造证明材料(如低保证、收入证明)申请廉租房 | 伪造材料的具体内容、审核环节的漏洞、实际家庭收入/房产情况(如有证据) |
转租/转借 | 将廉租房转租给他人、借给亲友居住,或擅自改变房屋用途 | 转租合同、租金支付记录、实际租住人信息、邻居证言(如有) |
擅自改造/破坏 | 未经同意擅自拆改房屋结构、损坏设施设备 | 改造前后的对比照片、视频,物业或社区居委会的整改记录 |
长期空置 | 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以上未居住廉租房 | 房屋空置的证据(如水电费长期未产生、邻居证明、社区走访记录) |
管理人员违规操作 | 审核中优亲厚友、收受好处、违规审批,或对违规行为包庇纵容 | 管理人员姓名、职务、违规行为的具体时间/方式,行贿受贿的证据(如转账记录、聊天记录) |
举报后的处理流程
受理部门接到举报后,一般会按以下流程处理:1. 登记:对举报信息进行编号、分类;2. 核查:安排工作人员对举报内容进行调查核实,可能包括查阅档案、实地走访、约谈相关人员等;3. 处理:根据核查结果,对违规者作出处理(如取消保障资格、收回房屋、罚款、对管理人员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等);4. 反馈:实名举报人可在规定时限内(通常为60日内)要求了解处理结果,受理部门应予以书面或口头回复,若举报不实,受理部门也会向举报人说明情况。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匿名举报后,如何知道举报是否被受理?
解答:匿名举报时,受理部门通常无法直接联系举报人,但部分渠道(如网络举报)会提供查询编号,举报人可通过该编号在官网查询受理进度,若未提供查询编号,建议定期通过公开电话或官网公示信息了解处理动态,若举报内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社会影响,受理部门可能会通过媒体公布处理结果,匿名举报人可关注相关公告。
问题2:举报后遭到被举报人报复怎么办?
解答:若因举报遭遇威胁、恐吓、报复(如被骚扰、工作受影响等),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举报受理证明、报复行为的证据(如威胁信息、受伤照片等),可向受理举报的部门反映情况,要求对举报人信息保密并采取保护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信访工作条例》,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的,将依法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