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租房作为保障性住房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问题,其分配和管理具有严格的政策规定,现实中仍存在将公租房违规转租、转借或改变用途等现象,这不仅违反了公租房管理规定,也损害了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当发现公租房违规出租行为时,市民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举报,以下为详细的举报途径、流程及注意事项。

举报公租房违规出租的核心依据
根据《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1号)等规定,承租人不得擅自转借、转租、调换所承租的公共租赁住房,不得擅自拆改变更房屋结构,不得破坏房屋设施设备,不得改变房屋使用用途,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以上闲置公共租赁住房,若承租人存在上述行为,住房保障部门有权责令其限期改正,并按合同约定追缴违规所得租金,情节严重的可取消其保障资格并收回房屋,这些规定为举报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支撑。
举报公租房违规出租的渠道及流程
(一)线上举报渠道
-
政府官方网站或政务服务平台
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通常在官网开设“住房保障”专栏,设有“投诉举报”入口,举报者需登录官网,进入举报页面后按要求填写举报信息,包括违规房屋的具体地址(精确到门牌号)、承租人姓名(若知晓)、违规事实描述(如转租给他人用于经营、长期空置后出租等)、相关证据材料(如转租合同照片、现场视频、租金转账记录等)及举报人联系方式,平台会对举报信息进行登记,并在规定时限内转交至属地住房保障部门处理,北京市通过“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官网“住房保障”栏目下的“投诉建议”功能,上海市通过“一网通办”平台“住房保障”服务中的举报通道均可提交举报。 -
政务APP或小程序
部分城市开发了专门的住房保障APP或微信小程序,如“广州住房保障”“深圳住建”等,用户下载注册后,在“我要举报”模块上传相关信息,此类平台通常具备定位功能,可自动获取违规房屋的大致位置,简化填写步骤;部分还支持匿名举报选项,保护举报人隐私。
(二)线下举报渠道
-
住房保障管理中心现场举报
举报者可直接携带书面举报材料及相关证据复印件,前往房屋所在地的区(县)住房保障管理中心或住房管理局提交,现场举报需填写《公租房违规行为举报登记表》,内容包括举报人信息(可选择匿名,但需提供有效联系方式以便反馈)、被举报人信息(若知晓)、违规事实、证据清单等,工作人员核对材料后出具受理回执,明确案件编号及办理时限。(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街道(乡镇)住房保障窗口
街道(乡镇)层面通常设有住房保障服务窗口,作为基层管理单位,其对辖区内的公租房使用情况更为了解,举报者可前往窗口反映问题,窗口工作人员会记录举报内容并同步至上级住房保障部门,同时协助核实房屋基本信息,提高举报效率。
(三)电话举报渠道
拨打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服务热线(如12345政府服务便民热线)或住房保障部门专用举报电话(部分城市会公开,如杭州住房保障热线0571-12319),电话举报时需清晰说明违规房屋地址、违规行为表现、发生时间等关键信息,接线员会形成工单转办至责任部门,举报者可通过工单号查询办理进度,12345热线还具备“评价”功能,可在处理完毕后对办理结果进行满意度评价。
(四)信函举报渠道
举报者可将书面举报材料(需注明“公租房违规举报”字样)、证据复印件通过邮寄方式寄送至房屋所在地的住房保障管理中心,信函需注明举报人联系方式,并保留邮寄凭证(如EMS tracking number),以便查询是否被签收,虽然信函举报时效相对较慢,但适合不便线上操作或希望保留纸质证据的举报者。
举报材料准备与注意事项
(一)举报材料的核心要素
- 明确的违规房屋信息:包括小区名称、楼栋号、单元室号,若能提供公租房租赁合同编号(可通过公开渠道查询或观察房屋门口公示信息获取)更佳。
- 具体的违规事实描述:需客观陈述“谁在何时何地实施了何种违规行为”,2023年10月起,XX小区X栋X单元XXX室承租人张某将房屋转租给李某,用于开便利店,有租金转账记录为证”。
- 有效的证据材料:
- 影像证据:转租合同照片、房屋内实际居住/经营场景视频(需体现房屋特征及人员活动);
- 书面证据:中介带看记录、与承租人/转租人的聊天记录(提及租金、租期等内容);
- 物证:转租广告(如小区电梯内张贴的招租信息)、水电费缴费凭证(若非承租人姓名缴纳)等。
证据需真实、合法,不得伪造或侵犯他人隐私。
(二)举报注意事项
- 实事求是,避免诬告需基于客观事实,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否则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 保护个人隐私:可选择匿名举报,但需提供有效联系方式以便部门核实情况后反馈结果;若实名举报,住房保障部门应对举报人信息严格保密,打击报复举报人的将依法处理。
- 配合调查,补充材料:提交举报后,若住房保障部门需要进一步核实信息(如补充证据、接受问询),应积极配合,以提高举报处理效率。
- 合理预期处理时限:根据规定,住房保障部门应在收到举报材料后的15个工作日内进行核查,情况复杂的可延长至30个工作日,举报者可通过预留的联系方式查询处理进度,但需耐心等待,避免频繁催促影响正常工作。
举报后的处理流程与反馈机制
住房保障部门收到举报后,一般会按以下流程处理:

- 受理登记:对举报材料进行审核,符合受理条件的予以登记,明确案件编号;不符合条件的(如无明确违规事实或证据不足)会告知举报人并说明理由。
- 调查核实:安排工作人员2名以上持证进行调查,可通过查阅租赁合同、实地走访(查看房屋使用情况、询问邻居、物业等)、约谈承租人等方式核实违规事实。
- 处理决定:经调查确认违规的,向承租人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责令其收回房屋、补缴违规租金、恢复房屋原状;逾期未整改的,依法解除租赁合同并收回房屋,同时记入住房保障信用档案,5年内不得申请各类保障性住房,若举报不实,会向举报人反馈结果并说明依据。
- 结果反馈:处理完毕后,住房保障部门应在5个工作日内通过电话、书面或短信等方式向举报人反馈处理结果,匿名举报的可通过官网公示查询(部分城市会公示典型案件处理情况)。
相关问答FAQs
Q1:匿名举报后,如何得知举报处理结果?
A:若选择匿名举报,可在提交举报时向工作人员询问是否有查询码(部分线上平台会生成查询码),或通过官网举报入口输入举报时预留的部分信息(如房屋地址、举报时间)查询处理进度,部分住房保障部门会对已办结的匿名举报案件进行模糊化公示(如“XX小区X栋X单元某室违规转租案已整改”),举报者可通过关注类似信息了解结果,若需更详细的反馈,建议实名举报并留下有效联系方式。
Q2:举报公租房违规出租时,如果被举报人报复怎么办?
A:《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若举报人遭遇威胁、骚扰等报复行为,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拨打110),同时向住房保障部门反映情况,由住房保障部门协同公安机关依法处理,举报人可保留相关证据(如威胁短信、录音、证人证言等),以便维权,住房保障部门将对举报人信息严格保密,并采取必要保护措施,确保举报人安全。
举报违规出租,共建公平租房环境,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