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现状与核心矛盾
-
供需失衡加剧:当前房地产市场呈现显著的供过于求特征,数据显示,部分三四线城市房屋空置率已超过50%,而二手房挂牌量同比激增23%,市场去化周期延长至11个月,这种失衡直接导致价格承压,形成“降价→观望→进一步降价”的恶性循环,某二线城市小区即使降价30万仍无人问津,成为常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开发商资金链危机:房企债务压力达到历史高位,2025年全年到期债务规模高达5257亿元,头部企业如恒大、碧桂园等均面临流动性风险,为回笼资金,开发商采取激进策略:二线城市新盘打七折促销,三四线城市甚至出现“半价销售”或“工抵房”(以房抵工程款)现象,但这些房源多位于偏远区域且配套不足。
-
投资预期崩塌:过去依赖炒房获利的模式彻底失效,随着房地产税试点扩围和持有成本上升,叠加房价持续下跌趋势,投资者批量离场,以济南为例,前年购入的房产两年内贬值30万仍难成交,反映出市场流动性枯竭。
政策调控与结构性分化
政策工具 | 实施效果与影响 |
---|---|
降首付/利率 | 未能激活需求,因居民收入预期疲软,实际签约率低迷 |
保障房建设加速 | 未来5年计划供应600万套,分流商品房需求,倒逼价格回归理性 |
金融管控收紧 | 银行严审开发商信贷,加剧行业洗牌;个人房贷审批更趋谨慎 |
值得注意的是,一线城市核心地段因教育、医疗等稀缺资源集聚,仍保持较强抗跌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人口净流出的三四线城市陷入“降价无量”困境,供需错配问题突出。
人口与经济基本面拐点
-
代际萎缩冲击:00后人口较90后减少约4700万,相当于消失一个超大城市体量,这种断崖式下降导致住房需求长期承压,尤其是非核心城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就业市场承压:企业利润下滑传导至居民端,2024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及个税分别下降3.8%、0.5%和1.7%,显示可支配收入增长停滞,年轻人在一线城市月薪7000元仅够维持基本生活,购房能力被严重削弱;
-
观念转变迹象:部分退休群体开始回流乡村养老,进城人口增速放缓,进一步动摇城市化驱动的需求基础。
产业链连锁反应与系统风险
房地产下行已引发全产业链震荡:建材订单锐减导致相关企业裁员;家居装修市场陷入低迷;地方财政高度依赖的土地出让金收入骤降,影响公共服务投入,更严峻的是,房价下跌导致的资产缩水可能推高银行不良贷款率,威胁金融体系稳定。
相关问题与解答
Q1:现在是否是刚需购房者的最佳入手时机?
A:对于自住需求而言,可重点关注两个维度:一是优先选择人口流入、产业支撑强的一二线城市优质项目;二是警惕开发商资金状况,避免购买可能烂尾的期房,当前市场议价空间较大,但需综合评估自身还款能力和房屋流动性风险。

Q2:政府能否通过政策刺激逆转楼市颓势?
A:短期强刺激效果有限,根本矛盾在于供需关系重构(人口结构变化+存量过剩)和经济增速换挡下的购买力不足,政策重心已转向长效机制建设,如扩大保障房供给、推进房产税试点等,旨在建立“租购并举”的新平衡体系,而非重回粗放增长老路
房价失控,买房人忧心忡忡,政府应出手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