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房价上涨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和阶段性特点,与宏观经济政策、市场供需关系、城市能级分化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从2022年底开始,部分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率先出现止跌回暖迹象,进入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信贷环境宽松及市场信心逐步修复,房价上涨范围逐步扩大,但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涨幅差异显著,整体呈现“冷热不均”的格局。

从驱动因素来看,政策面的定向宽松是本轮房价上涨的重要推手,2023年以来,央行多次下调房贷利率,首套房贷利率下限降至4.25%的历史低位,多地还推出了“认房不认贷”、放松限购限贷、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刺激性政策,有效降低了购房门槛和融资成本,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2023年9月同步优化限购政策,将首套房和二套房的最低首付比例分别降至20%和35%,直接释放了改善型需求及刚需入市,地方政府通过“因城施策”调整土地出让条件、加大优质地块供应等方式,也稳定了市场预期。
供需关系的阶段性失衡是另一核心原因,经历前两年的市场调整后,部分城市新房库存去化周期缩短,尤其是核心地段、优质学区房和低密度住宅供应偏紧,供不应求的局面推动价格上涨,以上海为例,2023年第三季度内环内新房供应面积同比减少15%,但成交面积增长20%,价格因此上涨8%,购房者对政策利好的反应存在滞后性,随着市场预期转向,前期持币观望的刚需和投资者集中入市,短期内加剧了供需矛盾,从需求结构看,改善型需求占比提升,购房者更关注户型、品质和配套,这也导致高品质住宅的涨幅明显高于普通刚需盘。
城市分化现象在本轮上涨中尤为突出,一线城市凭借强大的产业基础、人口虹吸效应和优质公共资源,房价率先企稳回升,2023年,北京、上海新房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5%和7.2%,深圳二手房价格涨幅更是达到9.3%,相比之下,多数三四线城市由于人口持续外流、库存高企,房价仍处于调整通道,部分城市甚至出现“量涨价跌”的困境,从区域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涨幅领先,而中西部部分资源型城市则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这种分化与城市经济活力、人口流入规模及居民收入水平高度相关。
资金面的宽松也对房价上涨起到了助推作用,2023年,广义货币(M2)增速维持在12%左右,市场流动性充裕,部分资金从股市、债市等渠道流入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二手房市场,房企融资渠道有所恢复,部分优质企业通过“保交楼”项目提振市场信心,但整体而言,房企资金压力尚未完全解除,新房供应仍受到一定制约,间接推高了二手房价格。

本轮房价上涨也面临一定的制约因素,居民收入预期尚未完全恢复,房价收入比仍处于历史高位,部分城市的购买力难以支撑房价持续快速上涨,房地产调控政策基调仍是“房住不炒”,政策工具箱仍储备了多项调控措施,若房价涨幅过快,不排除地方政府重新收紧调控的可能,房企债务风险仍未彻底出清,部分项目烂尾问题仍影响市场信心,制约了购房者的入市积极性。
从长期来看,房价走势将更多取决于人口结构、城镇化进程及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设,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人口向大城市群集中的趋势仍将延续,但房价普涨的时代已经过去,市场将逐步向“优质优价”的结构性行情转变,政策层面或将继续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土地供应优化、房地产税试点等方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避免大起大落对经济造成冲击。
以下为部分城市2023年房价涨幅对比表:
城市 | 2023年新房价格涨幅 | 2023年二手房价格涨幅 | 主要驱动因素 |
---|---|---|---|
北京 | 5% | 8% | 限购松绑、学区房需求释放 |
上海 | 2% | 1% | 核心区供应稀缺、改善型需求集中 |
深圳 | 9% | 3% | 科技产业人口流入、政策利好 |
成都 | 3% | 7% | 城市吸引力增强、人才政策支持 |
天津 | -1.2% | -2.5% | 人口外流、库存高企 |
相关问答FAQs

Q1:本轮房价上涨会持续多久?
A1:本轮房价上涨的持续性取决于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短期内,在政策宽松、市场信心修复的背景下,核心城市房价仍可能保持温和上涨态势,但涨幅有望逐步收窄,中长期来看,随着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完善,市场将逐步回归理性,房价大幅波动的可能性较低,若未来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或政策转向,房价也可能进入阶段性调整。
Q2:普通购房者现在是否应该入市?
A2:是否入市需结合自身需求、经济实力及所在城市市场情况综合判断,对于刚需购房者,若资金充裕且符合当地购房政策,可关注核心城市优质地段的房源,但需警惕高杠杆风险;对于投资购房者,应避免盲目追涨,重点关注人口流入、产业支撑强的城市,同时考虑租金回报率和持有成本,建议购房者优先选择“政策支持+供需平衡”的区域,并合理评估自身还款能力,避免过度负债。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