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保亭奥兰花园诈骗事件是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房地产诈骗案件,涉及金额巨大、受害人数众多,不仅严重侵害了购房者的合法权益,也对当地房地产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不良影响,该事件暴露出部分房地产项目在开发、销售过程中存在的违规操作和监管漏洞,值得深入剖析和警示。

事件背景与基本情况
海南保亭奥兰花园项目位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最初以“生态旅游地产”“养生度假天堂”为宣传卖点,主打低密度、高绿化率的宜居环境,吸引了不少岛外购房者,尤其是北方中老年群体,开发商通过虚假宣传、低价诱饵、违规销售等手段,收取了大量购房款,但项目长期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配套设施严重缺失,最终导致购房者“钱房两空”,据不完全统计,涉案金额可能高达数亿元,受害购房者超过千户,许多人毕生积蓄被骗,生活陷入困境。
诈骗手段与操作模式
开发商及销售团队在项目推广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欺诈手段,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
虚假宣传与承诺
销售方通过广告传单、推介会、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夸大项目规划,承诺“包租返利”“年化收益率8%以上”“五证齐全”“随时可办房产证”等虚假信息,宣传中声称项目毗邻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配备高端会所、国际学校等配套设施,但实际规划中并无这些设施;部分销售人员甚至伪造“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证件,骗取购房者信任。 -
违规销售与合同陷阱
项目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情况下,便以“内部认购”“诚意金”等名义向购房者收取定金或全款,签订《认购协议》或《商品房买卖合同(草稿)》,合同中往往设置模糊条款,如“交付时间以实际通知为准”“配套设施建设不作为交付条件”等,为后续拖延交房、逃避责任埋下伏笔,部分购房者甚至通过“首付分期”“众筹购房”等违规方式支付房款,进一步增加了风险。(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资金挪用与项目烂尾
开发商收取购房款后,未将资金用于项目工程建设,而是通过关联公司转移至其他项目或个人账户,导致项目资金链断裂,据调查,奥兰花园的土地曾多次被抵押,开发商通过“滚动开发”模式拆东墙补西墙,最终因资金链彻底断裂而停工,购房者支付的房款大部分被挪用,工程建设款严重不足,项目长期处于烂尾状态。 -
政府监管与责任缺位
事件暴露出当地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在项目审批、销售监管、资金监管等环节存在漏洞,对开发商无证销售行为查处不力,对预售资金监管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资金挪用问题,部分地方政府为追求GDP和税收,对开发商的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客观上为诈骗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受害者困境与维权进展
受害者多为中老年人,他们往往将毕生积蓄或养老钱投入购房,一旦事发,生活陷入绝境,许多购房者多次向开发商、政府部门信访,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部分受害者自发组织维权,通过法律途径起诉开发商,但由于项目资产已被转移,判决后难以执行,追回款项的希望渺茫,截至2023年,当地政府虽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对项目进行接管和复工尝试,但因资金缺口巨大,复工进展缓慢,多数购房者仍无法按时收房。
事件反思与教训
奥兰花园诈骗事件反映出当前房地产市场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一是部分开发商诚信缺失,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铤而走险;二是监管体系存在短板,对违规销售、资金挪用等行为缺乏有效约束;三是购房者风险意识薄弱,容易被高回报、低价格的虚假宣传诱惑,对此,需从多方面加强防范:政府部门应完善房地产市场监管机制,严格落实预售资金监管制度,加大对虚假宣传、无证销售等行为的处罚力度;购房者需提高警惕,选择“五证齐全”的项目,签订正规合同,避免一次性支付大额房款;应加强房地产法律法规宣传,引导理性购房。

相关问答FAQs
问:购房者如何判断房地产项目是否存在诈骗风险?
答:可通过以下方式初步判断:1.查验“五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尤其是《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无证销售的项目存在极大风险;2.核实开发商资质,查询其过往项目口碑和涉诉情况;3.警惕“高回报”“零风险”等宣传话术,对“首付分期”“返租承诺”等异常条款保持谨慎;4.实地考察项目工地进度,了解配套设施是否真实存在,必要时向当地住建部门咨询项目合规性。
问:若已购买存在诈骗风险的项目,应如何维权?
答:1.立即收集证据,包括购房合同、付款凭证、宣传材料、与销售人员的沟通记录等,证明开发商存在虚假宣传或违规行为;2.向当地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投诉举报,要求介入调查并督促开发商履行义务;3.联合其他购房者集体维权,通过法律途径提起诉讼,请求确认合同无效或要求开发商赔偿损失;4.关注政府专项工作组动态,配合政府部门的协调和处置方案,同时保持理性维权,避免采取过激行为,若发现涉嫌刑事犯罪,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开发商刑事责任。
暂无评论,2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