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红岗花园改造项目是深圳市城市更新领域的重要实践,旨在通过系统性规划与精细化设计,提升老旧居住区的居住品质、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同时探索超大城市存量空间更新的创新路径,项目位于深圳市罗湖区红岗片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作为典型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其改造背景与实施路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示范意义。

项目背景与改造动因
红岗花园原为罗湖区重要的保障性住房及低收入群体聚居区,随着深圳城市快速发展,逐渐暴露出基础设施老化、空间布局混乱、公共服务不足、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具体而言,建筑密度高达65%,容积率远超合理标准,停车位缺口达60%;供水供电管网老化频繁爆管,消防通道被占用现象普遍;周边学校、医疗等配套设施容量饱和,难以满足居民需求,原建筑多为农民房自建,结构安全存在隐患,部分区域存在“握手楼”“贴面楼”现象,严重影响城市风貌,在此背景下,深圳市政府将红岗花园纳入“城市更新第一批试点项目”,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居民参与”的模式启动改造工程。
改造目标与规划理念
项目以“宜居、韧性、智慧”为总体目标,确立了“规划引领、民生优先、文化传承、绿色低碳”四大规划理念,具体目标包括:将容积率从3.8调整至2.5,实现空间疏解;新增停车位1200个,解决停车难问题;配建18班幼儿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保留30%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元素,延续历史文脉,规划团队通过“三维扫描+大数据建模”技术对片区现状进行精准分析,划分出“核心改造区”“风貌保留区”“生态缓冲区”三大功能分区,确保改造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与实施路径
(一)空间优化与功能重构
- 建筑改造与拆除: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进行拆除重建,共计拆除危楼32栋,新建住宅楼28栋,采用“空中花园+垂直绿化”设计,将绿化率从15%提升至35%,保留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骑楼”“趟栊门”等岭南建筑元素,改造为社区文化展示馆与便民商业街。
- 基础设施升级:完成“三线下地”工程,实现雨污分流、供水管网更新、5G信号全覆盖;新建地下综合管廊2.3公里,集成电力、通信、燃气等管线,减少后期维护成本,同步建设智能交通系统,通过潮汐车道、智慧停车引导系统缓解交通拥堵。
(二)公共服务配套完善
项目配建公共服务设施共计15处,包括:
- 教育设施:18班幼儿园(新增学位540个)、24班小学(扩建)
- 医疗健康: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000㎡)、养老日间照料中心
- 文化体育:社区图书馆、全民健身路径、篮球场
- 商业服务:便民菜市场、社区商业综合体(含生鲜超市、餐饮等)
(三)生态与人文建设
- 绿色生态改造:利用拆除腾退空间建设“红岗中央公园”(占地1.2万平方米),采用海绵城市设计,实现雨水收集与循环利用;推广装配式建筑与光伏屋顶,预计降低能耗20%。
- 历史文化传承:通过“记忆地图”“口述史采集”等方式记录片区历史,在保留建筑中嵌入文化展示装置,打造“红岗记忆”主题文化长廊。
(四)智慧社区建设
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社区管理平台,实现安防监控、垃圾分类、能耗监测等智能化管理,居民可通过“红岗社区”APP报修缴费、参与社区议事,提升治理效率。

改造难点与创新举措
(一)难点分析
- 居民协调难度大:涉及原住民、租户、产权人等多方利益,诉求差异显著。
- 资金平衡压力大:改造总投资达45亿元,需通过土地出让、政策补贴、社会资本引入等多渠道筹资。
- 施工期间民生保障:需解决2000余户居民的临时安置问题,避免影响正常生活。
(二)创新举措
- 多元共治模式:成立“居民议事会”,通过“一户一票”表决改造方案,建立“产权置换+货币补偿”双选择机制,居民满意度达92%。
- 资金筹措创新:采用“带方案出让”模式引入品牌开发商,通过配建保障性住房(占比20%)降低企业资金压力;政府提供税收减免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分阶段施工组织:采用“分区围挡、交替施工”方式,建设临时过渡安置房800套,同步开通社区接驳巴士,保障居民出行。
改造成效与示范意义
截至2023年,红岗花园改造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并部分投入使用,成效显著:
- 居住环境提升:人均住房面积从18㎡增至28㎡,新增绿地3.6万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至90%。
- 公共服务改善:新增学位840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服务覆盖率达100%,15分钟生活圈形成。
- 经济价值释放:片区土地价值提升30%,带动周边商业活力,新增就业岗位500余个。
- 社会效益凸显:犯罪率下降40%,居民投诉量减少75%,获评“广东省城市更新示范项目”。
红岗花园改造的成功实践,为深圳乃至全国的老旧小区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通过“政府-市场-居民”三方协同,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平衡;以“绣花功夫”推进微改造,兼顾功能提升与文化传承;运用智慧化手段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推动城市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转型。
相关问答FAQs
Q1:红岗花园改造中,原住民的安置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A1:项目采用“先安置后改造”策略,政府投资建设临时过渡安置房,按照“1:1.2”比例提供安置面积,并给予每月20元/㎡的租房补贴,设置产权置换选项,居民可选择回迁新房或货币补偿,回迁户型涵盖40-120㎡多种规格,满足不同家庭需求,针对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优先选房”“租金减免”等帮扶措施,确保安置过程平稳有序。
Q2:改造后的红岗花园在智慧社区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应用?
A2:改造后的红岗花园构建了“1+3+N”智慧体系:“1”个数字孪生平台集成社区三维模型与实时数据;“3”大核心系统包括智能安防(人脸识别门禁、高空抛物监控)、智慧物业(线上报修、自动缴费)、智慧民生(健康监测、社区活动预约);“N”项应用场景如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共享充电桩、无人售货柜等,居民通过手机APP可远程控制智能家居设备,参与社区议事,实现“科技赋能、服务便民”的智慧生活体验。
红岗花园改造升级,居住环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