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空间花园位于成都市郫都区,是一座融合自然生态与现代园林艺术的综合性城市公园,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于2020年正式向公众开放,公园以“城市绿肺,自然客厅”为设计理念,通过“一核两带三区”的空间布局,将生态修复、文化体验、休闲游憩等功能有机结合,成为成都西部重要的绿色开放空间,其名称中的“新空间”寓意为市民提供全新的自然体验和社交场所,而“花园”则突出其植物丰富、景观优美的核心特色。

公园的核心区域为中央生态湖,湖区面积约2万平方米,通过水生植物净化和雨水收集系统实现生态循环,湖心岛设置观景平台,种植垂柳、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四季皆有景致可赏,环绕湖区的是环形健康步道,全长2.5公里,采用透水混凝土材质,适合跑步、骑行等运动,步道两侧种植银杏、香樟、桂花等乡土树种,形成四季分明的植物景观带,春季樱花盛开,秋季银杏金黄,成为市民拍照打卡的热门地点。
公园的“两带”分别为滨水景观带和文化休闲带,滨水景观带沿湖岸设置亲水平台、木栈道和湿地花园,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营造自然野趣的生态环境;文化休闲带则融入郫都竹编、蜀绣等非遗元素,设置主题雕塑、文化景墙和互动装置,如“竹编光影廊”通过光影技术展示传统工艺,“蜀绣花园”则以植物造型模拟绣品图案,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地方文化魅力。
“三区”包括儿童活动区、青年运动区和老年休憩区,儿童活动区占地约3000平方米,设置沙坑、攀爬网、滑梯等无动力游乐设施,地面采用彩色塑胶铺装,周围种植无毒无害的植物,确保儿童安全;青年运动区配备篮球场、羽毛球场和健身器材,夜间采用节能照明,满足市民夜间运动需求;老年休憩区则设置太极广场、棋牌桌和康体步道,周边种植芳香植物如茉莉、栀子,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社交环境,公园还设置了两处服务中心,提供轮椅租赁、母婴室、直饮水等便民设施,细节处体现人文关怀。
植物配置方面,公园以“四季有花、四季有景”为目标,共种植乔木1200余株、灌木3万余株,包括成都常见的乡土植物和引进的观赏品种,春季以樱花、玉兰、海棠为主,夏季以荷花、紫薇、木槿为特色,秋季以银杏、红枫、桂花为主打,冬季则以腊梅、山茶点缀,公园还设置了一处约5000平方米的野花草坪,允许市民进入休憩,营造开放共享的绿色空间。

生态技术是公园的另一大亮点,通过下凹式绿地、植草沟和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设施,公园可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年均可蓄水约1.5万立方米,太阳能路灯、智能灌溉系统和垃圾分类回收站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公园的绿色环保水平,据监测,公园建成后,周边区域温度平均降低1-2℃,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提升30%,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肺”。
文化活动方面,公园定期举办“新空间花园音乐节”“非遗文化周”“亲子自然课堂”等活动,年均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2023年,公园还入选“成都市最美公园”TOP10,成为市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首选地之一,随着游客量增加,公园也面临部分设施老化、周末停车位紧张等问题,目前正在通过增设智慧停车系统、升级游乐设施等方式逐步改善。
以下是相关问答FAQs:
Q1:成都新空间花园是否适合带儿童游玩?有哪些特色设施?
A1:非常适合,公园专门设有儿童活动区,包含无动力沙坑、攀爬网、滑梯等设施,地面采用安全环保的彩色塑胶铺装,中央生态湖旁的湿地花园和野花草坪也可让儿童近距离接触自然,周末还有“亲子自然课堂”活动,通过植物认知、手工制作等项目寓教于乐,是家庭出游的理想场所。

Q2:公园如何实现生态环保?有哪些具体措施?
A2:公园主要通过“海绵城市”技术和绿色设施实现生态环保,具体包括: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沟实现雨水自然渗透,年均可蓄水1.5万立方米;太阳能路灯覆盖80%的园区道路;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水量;垃圾分类回收站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减少灌溉需求,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暂无评论,2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