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花园旧改项目作为城市更新行动中的重要实践,旨在通过系统性改造提升老旧小区的居住品质、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并激活社区活力,为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项目位于城市核心区域,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年代久远,存在基础设施老化、空间布局不合理、公共活动不足等问题,居民对改善居住条件的诉求日益迫切,此次旧改以“保留记忆、优化功能、提升价值”为核心理念,通过规划、建筑、景观等多维度升级,将开屏花园从传统老旧小区转变为融合现代生活与人文记忆的复合型社区。

在前期调研阶段,项目组通过问卷调研、入户访谈、社区议事会等形式收集了居民需求,累计覆盖住户856户,收集有效意见1200余条,调研显示,居民对停车位不足、管道老化、绿化稀疏等问题反映最为集中,同时希望增加老年活动空间、儿童游乐设施及社区便民服务点,基于此,旧改方案确定了“基础类改造应改尽改、完善类改造补齐短板、提升类改造打造亮点”的分类实施策略,具体包括基础设施更新、公共空间重构、智慧社区建设及历史文脉保留四大板块。
基础设施改造是旧改的基础工程,针对原小区水电管网老化、漏损率高的问题,项目对给排水管网、供电线路进行整体更换,同步引入智能水表和电表,实现用量实时监测与远程抄表;停车位方面,通过拆除违建、优化道路断面,新增停车位120个,并规划建设立体停车库,缓解“停车难”问题;更新消防设施,增设智能烟感报警器和消防栓,确保居住安全,在建筑外立面改造中,项目保留了原小区“红砖墙+坡屋顶”的建筑特色,对破损墙面进行修复,统一更换节能门窗,既延续了社区的历史肌理,又提升了建筑保温隔热性能。
公共空间重构是提升社区活力的关键,原小区绿地率仅为12%,且缺乏活动场地,改造后通过“拆违建、拓空间”新增绿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打造“一环两轴三园”的景观体系:“一环”为环绕小区的健身步道,“两轴”为主入口景观轴和中央休闲轴,“三园”分别为儿童活动园、老年康体园及生态科普园,儿童活动园设置滑梯、沙坑等无动力设施,采用环保软质铺装;老年康体园配备健身器材、休闲座椅,并设置无障碍通道;生态科普园则种植本地乡土植物,搭配科普解说牌,成为居民亲近自然的“城市绿肺”,项目还新增社区食堂、便民超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等配套设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智慧社区建设是现代旧改的重要方向,项目引入智慧物业系统,通过智能门禁、视频监控、车辆识别等设备提升社区安全管理水平;搭建社区服务平台,实现报修、投诉、缴费等事项线上办理,并定期发布社区活动通知;在公共区域部署智能垃圾分类箱,通过积分奖励机制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促进绿色生活方式形成,这些智能化改造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也让居民享受到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

历史文脉保留是项目的特色亮点,开屏花园作为早期职工社区的典型,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改造中,项目保留了小区入口处的“开屏”主题雕塑和中心广场的老槐树,对原职工食堂进行改造升级,建成社区记忆馆,展示老照片、旧物件及社区发展历程,同时邀请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墙的创作,将社区故事融入景观设计,让“老记忆”在“新社区”中焕发新生。
此次旧改不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更通过空间重构和功能升级,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项目实施以来,居民满意度达95%,社区房价和租金水平稳步提升,周边商业活力显著增强,成为城市更新的示范案例,开屏花园将继续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通过引入社会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让居民在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同时,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幸福。
相关问答FAQs
-
问:开屏花园旧改项目如何保障居民在改造期间的正常生活?
答:项目组制定了详细的施工组织方案,分阶段、分区域实施改造,避免全面开工导致居民生活不便,施工前提前公示工期和区域,设置临时通道和便民设施,如临时停车点、移动卫生间等;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临时安置协助;建立24小时居民沟通热线,及时解决施工中产生的问题,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问:旧改完成后,小区的后续维护管理如何保障?
答:项目引入专业化物业服务公司,建立“物业+业委会+居民”三方协同管理机制,物业费根据改造后服务标准进行合理调整,专项用于公共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业委会定期对物业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居民可通过社区平台反馈意见;政府给予前3年的物业补贴,帮助物业公司平稳过渡,确保小区长期保持良好环境。
旧改让家园焕新颜,居民心声最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