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发花园旧改项目作为城市更新进程中的重要实践,承载着提升居住品质、优化城市空间功能的多重使命,该项目位于城市建成区核心地带,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末,历经30余年使用,建筑设施逐渐老化,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居民对改善居住条件的诉求日益迫切,旧改工作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涉及民生保障、社区重构与城市文脉传承的系统工程,其推进过程需兼顾政策合规性、居民意愿协调与开发建设效率,成为观察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重要窗口。

项目背景与现状挑战
通发花园占地面积约3.2万平方米,现有住宅楼12栋,居民约480户,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35%,项目启动前面临多重困境:一是建筑安全隐患突出,部分楼宇出现墙体开裂、管道锈蚀等问题,2022年第三方检测机构评估显示3栋楼需进行结构加固;二是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小区内仅设1处2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停车位配比不足1:0.5,供需矛盾尖锐;三是社区功能单一,缺乏商业服务与公共活动空间,难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区域城市功能的提升。
从城市更新视角看,通发花园旧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其位于“城市副中心”与“主城区”的衔接地带,周边有轨道交通3号线、市级医院及重点中小学,区位优势显著,但土地混合利用程度低,现状容积率仅为1.8,远低于周边区域2.5的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空间优化潜力,如何通过旧改实现“存量提效”,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课题。
政策框架与实施路径
项目严格遵循《城市更新条例》《老旧小区改造技术导则》等政策要求,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居民参与”的实施模式,在规划阶段,采用“片区统筹+单元更新”方法,将通发花园及周边0.8平方公里范围纳入城市更新单元,统筹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与产业空间,具体实施路径包括三个维度:
规划优化方面,规划方案经12轮专家评审与居民听证,最终确定“保留修缮+拆除重建+扩建提升”的复合更新模式,8栋建筑通过加固改造保留,4栋危楼拆除重建,新增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容积率提升至2.2,同步配建幼儿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及地下停车场(车位配比达1:1.2),空间布局采用“一心两轴”结构,以中央花园为核心,打造步行景观轴与活力服务轴,实现人车分流与功能分区。

资金筹措方面,创新“财政补贴+专项债+居民自筹+社会资本”的多元化融资机制,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占比约35%;居民承担部分改造费用,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出资800元,老旧住宅房改售房款专户存储用于改造;引入社会资本负责商业开发部分,通过配建1.2万平方米保障性租赁住房平衡收益,资金使用情况通过政务平台实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居民参与方面,建立“社区议事会+楼栋代表+第三方监督”的协商机制,改造方案需经2/3以上居民同意方可实施,关键节点如户型设计、临时安置方案等均通过“线上投票+线下座谈”方式征求意见,针对老年居民占比高的特点,设置“旧改咨询日”,提供一对一政策解读,并协助特殊家庭办理临时周转房补贴,确保改造过程平稳有序。
进展成效与社会价值
截至2023年10月,项目已完成拆除重建工程主体结构封顶,8栋修缮建筑进入内部装修阶段,预计2024年6月全面竣工,改造后的通发花园将实现“居住升级、功能完善、环境优化”的三大转变:住宅户型从原有以50-60平方米一室户为主,优化为60-80平方米两室户与80-100平方米三室户的合理配比;新增社区食堂、托育中心、智能快递柜等15项便民设施;同步实施海绵化改造,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占比达40%,年雨水收集利用量约1.2万立方米。
项目社会效益显著:一是居住条件改善,预计户均居住面积增加25%,加装电梯实现全覆盖,老年居民出行便利性大幅提升;二是社区活力激发,通过引入社区商业与文化业态,预计可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三是城市价值提升,改造后区域土地增值预期达15%,为周边更新项目提供可复制的经验,项目探索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被列为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其居民满意度测评达96.3%,印证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成效。

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项目进展顺利,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成本控制压力,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建安成本同比增加8%,需通过优化设计、集中采购等方式平衡预算;二是后期运营管理,需提前建立专业化物业管理团队,协调居民付费意愿与服务质量的关系;三是文化传承延续,项目保留的原有小区梧桐树群与社区记忆墙,需在改造中强化文化标识,避免“千区一面”。
通发花园旧改将向“智慧社区”与“低碳社区”深化,规划部署智能安防系统、光伏屋顶与社区能源站,实现碳排放量降低30%,通过建立“社区更新基金”,保障公共设施长效维护,形成“改造-运营-再改造”的良性循环,该项目不仅为存量住宅更新提供范本,更推动了城市治理理念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深刻转变,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探索可行路径。
相关问答FAQs
Q1:通发花园旧改中,居民需要承担哪些费用?具体标准是什么?
A1:居民承担费用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改造建设出资,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800元标准收取,用于住宅本体修缮与公共区域改造;二是专项维修资金,按现有政策标准缴纳(通常为每平方米100-200元),针对低保家庭、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可申请政府补贴,最高减免50%费用,所有资金使用明细定期向居民公示,确保专款专用。
Q2:项目改造期间,居民如何安排临时过渡?政府提供哪些支持?
A2:过渡安置采取“自行周转+政府补贴”方式:居民可选择自行租房,政府按每人每月800元标准发放过渡费(每户最高不超过2000元/月);或由项目方统筹提供临时安置房,位于项目周边3公里内的保障性住房小区,免收3个月租金,过渡期一般为18个月,期间社区服务中心设立“过渡生活服务组”,协助解决转学、就医等实际困难,确保居民生活平稳过渡。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