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式长廊是一种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巧妙融合的独特空间设计,它既可以是园林中的景观轴线,也可以是连接不同功能区域的生态纽带,更成为人们休憩、观景、社交的场所,其设计理念以“花园”为核心,通过植物配置、水景营造、小品点缀等手法,打造出四季有景、步移景异的动态画卷;而“长廊”则提供了空间骨架,既界定出舒适的游览路径,又通过廊架、顶棚等元素形成半开放式的过渡空间,让人们在行走中感受自然与建筑的和谐共生。

花园式长廊的核心构成要素
花园式长廊的魅力在于多元素的有机组合,每个要素都需服务于整体景观的营造与使用功能的实现。
植物配置:四季流转的自然诗篇
植物是花园式长廊的灵魂,其配置需兼顾生态性、季相性与观赏性,从空间层次看,通常采用“乔-灌-草-地被”复合结构:上层以遮荫乔木(如梧桐、银杏、紫藤)形成绿色天幕,中层配置花灌木(如月季、绣球、紫薇)丰富色彩,地被则选用耐阴植物(如麦冬、酢浆草)覆盖裸露土壤,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季相设计上,春季以樱花、海棠为主,突出“繁花似锦”;夏季以荷花、紫薇营造“浓荫蔽日”;秋季以红枫、鸡爪槭展现“层林尽染”;冬季则以蜡梅、南天竹点缀“暗香疏影”,藤本植物(如爬山虎、凌霄、金银花)的运用尤为关键,它们可沿廊架攀爬,形成“绿廊”效果,既软化建筑线条,又增加绿量。
廊架结构:功能与美学的载体
廊架是花园式长廊的骨架,其形式需与周边环境协调,常见结构包括:
- 木结构廊架:以防腐木或原木为主,纹理自然,适合田园、中式风格,搭配紫藤、木香等藤本植物,形成“花廊”意境;
- 钢结构廊架:线条简洁现代,可打造几何造型,如弧形、波浪形顶棚,搭配三角梅、簕杜鹃等开花藤本,突出都市感;
- 混合结构廊架:如混凝土柱体+木制横梁,兼顾稳固与自然,适用于公共空间,廊架高度一般控制在2.2-3米,宽度1.5-4米,确保通行舒适且不影响植物生长,顶棚设计可采用完全覆盖(适合多雨地区)、局部覆盖(利于阳光穿透)或开放式(供藤本自然攀爬),甚至搭配遮阳帘、玻璃顶棚,实现功能拓展。
水景元素:灵动空间的点睛之笔
水是花园式长廊的“血脉”,能调节微气候、增加景观层次,常见形式包括:

- 浅溪流泉:沿廊架一侧设置蜿蜒溪流,卵石铺底,水生植物(如菖蒲、鸢尾)点缀岸边,水流声可隔绝外界噪音;
- 镜面水景:在长廊节点设置小型静水池,倒映植物与廊架,形成“虚实相生”的视觉效果;
- 叠水瀑布:利用地形高差打造叠水,增加水体动感,夏季可起到降温作用,水景需配备循环过滤系统,保持水质清澈,同时注意防滑处理,确保安全。
小品与设施:人文关怀的细节体现
花园式长廊的功能性离不开小品与设施的支撑,包括:
- 休憩设施:设置木椅、石凳、藤编沙发等,可结合花坛、水景布置,形成“节点式”休憩空间;
- 照明系统:采用低矮地灯、壁灯、串灯等,夜间勾勒植物轮廓与廊架线条,营造温馨氛围;
- 标识系统:通过指示牌、解说牌介绍植物信息或历史典故,兼具实用性与教育意义;
- 装饰小品:如雕塑、花钵、景墙,材质以木质、石材、陶土为主,风格需与整体景观统一,避免过度装饰。
花园式长廊的设计原则与营造要点
优秀的花园式长廊需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细节中体现设计智慧。
生态优先,构建可持续景观
植物选择优先适应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减少后期养护成本;通过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城市技术,实现雨水自然积存、渗透与净化;避免使用硬质铺装过度,增加透水面积,为微生物与昆虫提供栖息地,构建小型生态系统。
以人为本,注重空间体验
长廊的尺度设计需符合人体工程学,步行路径宽度不小于1.2米,坡度控制在5%以内,确保老人、儿童与残障人士通行安全;观景平台的设置需考虑视线角度,避免植物遮挡重要景观;夏季可通过廊架遮阳、水景降温,冬季则利用常绿植物阻挡寒风,提升空间舒适度。

因地制宜,融入场地文脉
设计需结合场地原有地形、植被与文化特色:山地长廊可依山就势,设置台阶与观景台;滨水长廊可亲水设计,打造“廊-水-景”互动空间;历史文化街区则可运用传统符号(如漏窗、花窗),延续场所记忆,苏州园林中的“复廊”,通过墙体的漏窗分隔内外空间,既引导游览,又形成框景,便是传统长廊设计的典范。
季相变化,营造动态景观
通过植物配置与空间布局,确保长廊“四季有景、三季有花”:春季可种植樱花、碧桃,营造“落英缤纷”;秋季以红枫、银杏为主,打造“金色长廊”;冬季则通过腊梅、果枝增添生机;夏季可搭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结合遮阳设施,形成清凉空间。
花园式长廊的功能价值与社会意义
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园式长廊兼具生态、景观、社会与文化多重价值。
从生态功能看,长廊内的植物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水景与植被的组合能净化空气、增加湿度,为鸟类与昆虫提供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从景观功能看,长廊作为空间连接线,可将分散的景点串联成整体,形成“一轴多景”的游览体验;其丰富的植物层次与小品细节,成为城市景观的亮点,从社会功能看,长廊为居民提供了散步、休憩、交流的场所,促进邻里互动;在校园、医院等场所,花园式长廊还能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从文化功能看,长廊可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如书法、绘画、传统工艺,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其“曲径通幽”的设计理念,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典型案例分析
以下通过表格列举不同类型的花园式长廊设计案例,具体说明其应用场景与特色:
| 案例名称 | 地点 | 设计特色 | 功能定位 |
|---|---|---|---|
| 杭州西湖“花港观鱼”长廊 | 杭州西湖 | 沿湖岸设置,以垂柳、碧桃为背景,点缀牡丹、芍药,结合曲桥与鱼池,形成“湖-廊-花-鱼”景观 | 观光、摄影、文化体验 |
|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长廊 | 上海松江 | 依托废弃矿坑地形,采用钢结构廊架搭配爬山虎,设置悬挑平台俯瞰矿坑水景,植物以耐阴蕨类为主 | 科普教育、生态修复、探险体验 |
| 深圳人才公园“智慧之光”长廊 | 深圳湾 | 现代钢结构设计,LED灯带与互动屏幕结合,种植三角梅、簕杜鹃等开花植物,展现科技感 | 休闲健身、城市展示、人才交流 |
| 苏州拙政园“柳荫路曲”长廊 | 苏州拙政园 | 传统木结构,沿池设置,柳树掩映下通过漏窗借景园内山石与建筑,形成“柳浪闻莺”意境 | 园林游览、文化传承、意境体验 |
相关问答FAQs
Q1:花园式长廊的植物选择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A:植物选择需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优先考虑乡土树种,确保成活率低养护成本;其次注重季相搭配,选择春花、夏荫、秋色、冬姿的植物,保证四季景观;还需考虑植物的生长速度与空间尺度,如速生乔木(如泡桐)不宜种植在狭小空间,以免过度遮光;避免选用带刺、有毒或易引发过敏的植物(如漆树),确保安全性;结合长廊的光照条件,喜阳植物(如紫薇)种植在开阔处,耐阴植物(如玉簪)种植在廊架下方。
Q2:如何提升花园式长廊在夜间的使用体验?
A:夜间体验提升需从照明、安全、氛围三方面入手:照明系统采用“点-线-面”结合,地灯照亮步行路径,壁灯勾勒廊架轮廓,串灯缠绕植物枝干形成星光效果,避免强光直射;安全方面,增加监控设备,确保无照明死角,地面选用防滑材料,设置扶手与护栏;氛围营造可通过背景音乐(如流水声、鸟鸣声)、香植(如晚香玉、茉莉)以及互动装置(如感应灯光),增强夜间空间的趣味性与吸引力。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