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中花园改造项目是一项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满足居民休闲需求为核心的城市更新工程,项目位于城市中心区域,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原场地为老旧社区附属绿地,存在设施老化、功能单一、植被杂乱等问题,改造通过空间重构、生态优化、文化植入等手段,将其打造为集生态、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花园,成为周边居民“推窗可见、出门即达”的绿色客厅。

改造背景与目标
桥中花园所在区域人口密集,老龄化程度较高,原有绿地因缺乏维护,步道破损、照明不足,且缺乏无障碍设施,难以满足居民日常活动需求,随着城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推进,该项目的改造被纳入重点民生工程,旨在通过空间优化实现“生态修复、功能完善、文化激活”三大目标:一是提升绿地生态功能,构建近自然植物群落;二是增加全龄段活动空间,解决儿童、老年人及特殊群体需求;三是挖掘地域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城市记忆的公共空间。
设计策略与空间布局
改造采用“一核两带三区”的结构,通过功能分区与流线设计,实现空间的有序整合与高效利用。
核心生态区:构建“城市绿肺”
核心区以生态修复为重点,保留场地内原生香樟、朴树等大乔木,补植乌桕、鸡爪槭等色叶乔木,搭配紫薇、木槿等花灌木及鸢尾、菖蒲等地被植物,形成“乔-灌-草”多层次植物群落,利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技术,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与净化,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5%以上,核心区设置中央草坪与生态湿地,草坪采用耐践踏的百慕大草,边缘点缀景石与汀步,既为居民提供开放活动空间,又成为生物多样性栖息地。
两带:活力运动带与康养休闲带
- 活力运动带:沿花园东侧设置线性运动空间,包含300米环形塑胶跑道、健身器材区及儿童游乐区,儿童区采用分区设计,针对3-6岁和7-12岁儿童分别设置沙坑、攀爬架及滑梯等设施,地面采用EPDM塑胶垫,确保安全;健身区配备智能健身器材,支持手机APP连接,实时显示运动数据。
- 康养休闲带:西侧结合现状高差打造台式花园,设置无障碍坡道与休憩平台,种植薄荷、迷迭香等芳香植物,配置按摩步道与座椅,适合老年人散步、冥想,带状水景贯穿其中,叠水与涌泉结合,水流声形成自然声景,缓解城市噪音。
三区:文化展示区、社交互动区、管理服务区
- 文化展示区:位于花园入口处,设置“桥忆”主题景墙,通过老照片、文字及艺术装置展现区域从“老桥埠”到“新城区”的变迁;地面镶嵌铜制浮雕,还原20世纪80年代居民生活场景,成为文化打卡点。
- 社交互动区:中心广场设置可移动花坛与模块化座椅,居民可自行组合空间,用于小型市集、社区活动等;夜间通过地埋灯与草坪灯营造柔和光影,提升夜间使用率。
- 管理服务区:入口处结合管理用房设置游客中心,提供直饮水、充电宝、应急药箱等服务,并配备智能导览屏,实时显示园区人流、天气预报及活动信息。
植物配置与生态技术
植物选择遵循“乡土为主、适地适树”原则,共选用植物品种86种,其中乡土占比70%,春季以樱花、玉兰为主,夏季有紫薇、荷花,秋季搭配红枫、银杏,冬季则有蜡梅、南天竹,实现四季有景,生态技术应用上,采用“植物缓冲带+植草沟”替代传统排水沟,减少地表径流;太阳能路灯与风能互补照明系统,年发电量约3000度,满足园区30%的用电需求;垃圾收集点设置分类回收箱,并通过智能感应装置自动压缩垃圾,提高清运效率。

实施效果与社区参与
项目历时8个月完成,总投资约1800万元,改造后,园区绿地率从62%提升至78%,乔木数量增加120%,人均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5%,通过“居民议事会”收集意见120余条,采纳率超80%,如根据老年人建议增设无障碍卫生间,根据儿童需求调整游乐区设施高度等,项目开放后,日均客流量达3000人次,社区活动频率提升60%,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幸福花园”。
相关问答FAQs
桥中花园改造如何平衡生态效益与使用功能?
改造通过“生态优先、功能适配”原则实现平衡:在生态层面,保留原生植被、构建海绵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在功能层面,分区满足运动、休闲、社交需求,采用透水材料、耐践踏草坪等兼顾生态与实用,中央草坪既作为开放活动空间,又通过乡土草种减少养护成本,同时雨水花园收集草坪雨水用于灌溉,实现资源循环。
改造过程中如何保障居民参与度?
项目采用“前期调研-中期公示-后期反馈”的全流程参与机制:前期通过社区问卷、入户访谈收集居民需求;中期设计方案在街道公示厅及线上平台公示,召开3次听证会调整细节;后期成立“花园维护志愿队”,由居民参与植物认养、活动组织,形成共建共管模式,这种机制不仅提升居民归属感,也确保改造贴合实际需求。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