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许多纳税人面临着“一边偿还房贷一边支付房租”的情况,这种双重住房支出是否能在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中享受退税优惠,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根据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政策,房贷和房租支出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享受专项附加扣除,但需明确扣除规则、适用范围及操作流程,以确保合规退税。

政策依据:房贷与房租的专项附加扣除规则
根据《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规定,纳税人本人或配偶单独或共同使用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为本人或其配偶购买住房,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可在偿还贷款期间享受定额扣除(每月1000元,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240个月),而住房租金支出则根据纳税人主要工作城市不同,按每月800元、1100元、1500三档定额扣除(具体标准见下表),需要注意的是,房贷利息和住房租金扣除不能同时享受,纳税人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其一扣除。
主要工作城市类型 | 住房租金扣除标准(每月) | 适用城市举例 |
---|---|---|
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 | 1500元 |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 |
除第一类城市以外的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 | 1100元 | 成都、杭州、南京等 |
前两类城市以外,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的城市(含县级市、区) | 800元 | 部三四线城市及县城 |
双重住房支出的扣除逻辑:为何不能同时享受?
纳税人若同时存在房贷和租房支出,需明确扣除主体与住房性质,若纳税人名下有首套住房贷款,且该住房为家庭(含配偶、未成年子女)唯一生活用房,则可选择享受房贷利息扣除;若纳税人及配偶在主要工作城市无自有住房,且正在支付房租,则可选择住房租金扣除,政策禁止同时扣除,旨在避免重复享受税收优惠,确保扣除公平性,特殊情况下,如纳税人配偶在婚前有首套住房贷款,婚后双方约定由纳税人扣除,而纳税人本人因工作原因在外地租房,可由纳税人选择其中一项扣除,具体需根据夫妻双方住房情况协商确定。
操作流程:如何填报专项附加扣除?
-
确认扣除方式:登录“个人所得税”APP,进入“专项附加扣除填报”模块,选择“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中的一项,根据系统提示填写相关信息,房贷扣除需填写房屋产权证明、贷款合同等资料;房租扣除需填写租赁合同、房东信息(若房东需要纳税,需提供纳税人识别号)。
-
分摊方式选择:房贷扣除可选择由纳税人100%扣除,或夫妻双方各扣除50%;房租扣除只能由承租人(纳税人)本人扣除,配偶不能分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信息提交与留存:填报完成后,系统会自动推送给税务局,纳税人需留存相关资料备查,如贷款合同、租赁合同等,留存期限为5年。
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
“唯一住房”的认定:房贷利息扣除仅适用于纳税人或配偶购买的首套住房,且该住房为家庭(含未成年子女)唯一生活用房,若家庭名下已有两套及以上住房,则不能享受此项扣除。
-
租房城市与工作城市一致:住房租金扣除需以纳税人主要工作城市为标准,若纳税人在A城市工作但在B城市租房,且B城市非主要工作城市,则不能享受扣除,主要工作城市是指纳税人受雇的就业地、劳务发生地或经常居住地。
-
扣除期限限制:房贷利息扣除最长240个月,自贷款合同约定开始还款的当月起计算;住房租金扣除期限为租赁合同约定租赁期,无租赁期限的可持续扣除至不再符合条件为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退税计算示例
假设纳税人小李在一线城市工作,月收入15000元,专项附加扣除(三险一金)为3000元,同时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 情况一:小李在老家有首套住房贷款,每月还款2000元,选择房贷利息扣除(每月1000元),应纳税所得额=15000-5000(基本减除费用)-3000-1000=6000元,适用税率10%,速算扣除数210,每月个税=6000×10%-210=390元。
- 情况二:小李在主要工作城市租房,每月租金2000元,选择住房租金扣除(每月1500元),应纳税所得额=15000-5000-3000-1500=5500元,适用税率10%,速算扣除数210,每月个税=5500×10%-210=340元。 对比可见,选择住房租金扣除可节税50元/月,具体需根据实际支出与扣除标准综合判断。
相关问答FAQs
Q1:如果我和配偶婚前各自有首套住房贷款,婚后能否分别享受扣除?
A:根据政策,婚后夫妻双方婚前分别购买住房的首套住房贷款,可由各自扣除50%,或由一方扣除100%,但需注意,扣除总额不得超过每月1000元,且需确保所购住房为家庭唯一生活用房,若婚后家庭名下已有两套住房,则不能享受扣除。
Q2:租房时未取得房东身份证信息,是否影响个税扣除?
A:根据税务总局公告,纳税人填报住房租金扣除时,若房东为自然人,可填写身份证号或姓名及手机号;若房东为单位,需填写纳税人识别号,若无法提供完整信息,可能导致填报失败或后续无法享受扣除,建议与房东沟通获取必要信息,或通过中介机构协助处理,确保合规填报。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