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是许多人在城市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环,但近年来租房诈骗案件频发,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可能引发个人信息泄露甚至法律纠纷,当遭遇租房诈骗时,保持冷静并采取正确措施至关重要,以下将从诈骗常见类型、应对步骤、法律维权途径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帮助受害者在遭遇诈骗时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权益。

租房诈骗的常见类型
了解诈骗手法是防范和应对的基础,租房诈骗通常有以下几种典型形式:
- 虚假房源诈骗:骗子冒充房东或中介,发布低价、位置优越的虚假房源,以“低价抢手”“快速签约”为由要求受害者提前支付定金、租金或“看房费”,一旦款项到账便失联。
- 二房东诈骗:骗子租下房屋后擅自转租,收取多人的租金后跑路,或伪造合同、冒充原房东将房屋再次出租。
- 合同陷阱:在合同中设置模糊条款(如“房屋设施损坏赔偿标准不明确”),或要求签订“霸王条款”(如“无论是否入住,租金不退”),后期以各种理由克扣押金或要求额外付费。
- 冒充身份诈骗:伪造房产证、身份证、委托书等文件,谎称是房东亲属或代理,骗取信任后实施诈骗。
遭遇租房诈骗后的应对步骤
若不幸陷入租房骗局,应立即按以下步骤处理,避免损失扩大:
第一步:保持冷静,固定证据
情绪激动可能导致判断失误,需第一时间收集所有与诈骗相关的证据,包括:
- 沟通记录:聊天软件(微信、QQ)的对话截图、通话录音(需确保合法,可在对方明确同意或涉及自身合法权益时录制)、短信往来记录。
- 交易凭证:银行转账记录、微信/支付宝转账截图、收据(若有)等,需备注款项用途(如“XX房屋定金”)。
- 身份信息:骗子的姓名、电话、微信号、身份证号(若有)等,可通过聊天记录、转账页面等渠道获取。
- 房源信息:发布的虚假房源截图、租房合同(若有)、房屋照片或视频等。
证据整理建议:将所有证据分类整理,电子版备份至云端,纸质版妥善保存,避免丢失。

第二步:联系相关方止损
根据诈骗类型,及时联系以下主体阻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 支付平台:若通过微信、支付宝转账,立即通过平台“投诉举报”功能提交证据,申请冻结对方账户(需提供转账凭证、聊天记录等),若通过银行转账,立即联系银行客服,说明情况并尝试拦截(需提供警方受回执等材料)。
- 房屋中介或平台:若通过中介或租房平台(如贝壳、58同城等)交易,立即向平台举报虚假房源,要求平台介入处理,部分平台设有“保证金赔付”机制,可能挽回部分损失。
- 房东或实际产权人:若涉及“二房东”诈骗,可联系原房东核实情况,若房屋被多次转租,可向房东主张权利(需保留租赁合同等证据)。
第三步:向公安机关报案
诈骗行为已涉嫌违法犯罪,需尽快报警,流程如下:
- 前往派出所报案:携带身份证、证据材料(打印版)到房屋所在地或诈骗行为发生地的派出所报案,提交《报案书》(可现场填写,说明被骗经过、损失金额、骗子信息等)。
- 获取受案回执:公安机关受理后,会出具《受案回执》或《立案告知书》,这是后续维权的重要凭证,务必妥善保管。
- 配合调查:警方可能会要求补充证据或做笔录,需如实提供信息,协助追踪骗子踪迹。
注意:若涉案金额较小(如未达3000元),可能以“治安案件”处理;若金额较大或有多次诈骗行为,可能以“诈骗罪”刑事立案,刑事立案后可通过追赃程序挽回损失。
第四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若刑事程序无法追回全部损失,可通过民事诉讼主张权利:

- 确定被告:以诈骗者为被告,若中介或平台存在过错(如审核不严、明知是虚假房源仍促成交易),可将其列为共同被告。
- 提起诉讼:向房屋所在地或被告住所地的法院提交起诉状,附带证据材料、身份证复印件、受案回执等,要求返还租金、定金及赔偿利息损失。
- 申请财产保全:若担心骗子转移财产,可在起诉前或起诉中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冻结其银行账户、房产等资产。
法律依据:根据《刑法》第266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根据《民法典》第148条,一方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属于欺诈,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撤销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
租房诈骗的预防措施
与其事后维权,不如提前防范,以下措施可有效降低被骗风险:
-
核实身份与房源真实性:
- 要求查看房东身份证、房产证原件(核对与复印件是否一致),若为“二房东”,需查看其与原房东的租赁合同,确认是否有权转租。
- 通过官方渠道(如房产中介门店、政府租房平台)核实房源,警惕“低价急租”“不看房即可签约”等异常信息。
-
谨慎支付费用:
- 租金、定金等尽量通过银行转账并备注用途,避免现金交易;大额款项建议分期支付,一次性支付长期租金需谨慎。
- 正规中介不会在未签订合同前收取高额“看房费”“预留金”,此类费用多为诈骗陷阱。
-
仔细阅读合同条款:
- 签订合同前逐条阅读,明确租金、押金、支付方式、违约责任、房屋维修责任等条款,对模糊内容要求补充说明,避免“霸王条款”。
- 合同文本需双方签字并按手印,自己留存一份原件。
-
选择正规平台与中介:
优先选择有资质、口碑好的大型中介平台,查看中介是否具备“房地产经纪机构备案证明”;私下交易需格外警惕,避免“绕过中介”被骗。
相关问答FAQs
Q1:租房时只付了定金没签合同,发现被骗能追回吗?
A:即使未签订正式合同,只要能证明支付定金是基于租赁合意(如聊天记录中明确“定金用于租赁XX房屋”),且对方存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即可主张对方构成欺诈,可凭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或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返还定金,根据《民法典》第587条,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若对方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合同,需双倍返还定金。
Q2:通过租房平台被骗,平台是否需要承担责任?
A:需根据平台是否尽到审核义务判断,若平台对房源信息(如房东身份、房产真实性)进行了必要审核且无过错,通常不承担责任;但若平台明知或应知房源虚假(如同一房源多次被举报、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仍发布,或中介与平台存在合作关系但未尽到审核义务,平台需承担相应补充责任或连带责任,受害者可向平台投诉,要求其承担“先行赔付”(部分平台有此机制),或通过诉讼主张平台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