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线城市的房价走势近年来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与一二线城市的波动不同,四线楼市受本地经济、人口流动、政策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出独特的分化特征,从整体来看,四线房价已告别普涨时代,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不同城市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人口流动是决定四线房价长期走势的核心因素,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放缓,人口向核心城市群和省会城市集中的趋势愈发明显,导致多数四线城市面临人口净流出或增长乏力的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三四线城市常住人口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或产业单一型城市,由于就业机会有限,人口外流现象尤为严重,这些城市的住房需求持续萎缩,房价面临下行压力,东北部分四线城市过去两年房价累计跌幅超过10%,且成交量长期处于低位,相反,少数位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周边的四线城市,凭借承接产业转移和宜居环境优势,仍能吸引人口流入,房价相对坚挺,部分热门板块甚至出现小幅上涨。
经济基本面和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四线城市的购买力,经济实力较强、产业多元化的四线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本地改善型需求支撑较强,房价具备一定的韧性,浙江嘉兴、江苏常州等四线城市,由于民营经济发达,就业市场活跃,房价在过去五年中保持温和上涨态势,而以传统农业或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四线城市,经济增长乏力,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加上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退潮,投资投机需求快速退出,房价缺乏上涨动力,部分区域甚至出现“有价无市”的局面。
政策调控对四线房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2023年以来,各地因城施策力度加大,四线城市普遍下调了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部分城市还出台了购房补贴、人才引进等政策,试图刺激市场需求,但从实际效果看,政策对房价的提振作用较为有限,尤其是对于人口和经济基本面较差的城市,购房者观望情绪浓厚,市场信心恢复仍需时日,相比之下,那些政策与产业、人口优势叠加的城市,市场回暖迹象更为明显,成交量逐步回升,房价趋稳。
从区域分布来看,四线城市房价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的四线城市受益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辐射,房价普遍高于中西部城市,且抗跌性较强,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四线城市,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流失严重,房价调整压力较大,部分城市房价已回到2016年水平甚至更低。

以下为2022-2023年部分四线城市房价变动情况概览:
城市 | 2022年均价(元/㎡) | 2023年均价(元/㎡) | 同比涨跌幅 | 主要影响因素 |
---|---|---|---|---|
浙江嘉兴 | 12,500 | 12,800 | +2.4% | 产业承接能力强,人口流入 |
江苏宿迁 | 9,800 | 10,100 | +3.1% | 靠近南京,改善需求释放 |
河南南阳 | 7,200 | 6,900 | -4.2% | 人口净流出,库存量较大 |
黑牡丹江 | 5,500 | 5,100 | -7.3% | 经济增长乏力,人口外流严重 |
综合来看,四线房价走势已进入深度分化阶段,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格局将进一步固化,对于购房者而言,选择城市时需重点关注人口流入趋势、产业发展潜力和政策支持力度;对于投资者而言,四线城市房产的增值空间有限,需谨慎评估风险,总体而言,四线楼市将逐步回归居住属性,房价波动将更加平稳,难以再现过去的暴涨行情。
相关问答FAQs:
Q1:四线城市房价现在适合入手吗?
A1:是否入手需结合个人需求和经济状况综合判断,如果是自住需求,且选择的是人口流入、产业基础较好的四线城市,可考虑在政策优惠期适时入手;若为投资目的,目前多数四线城市房价调整压力仍存,增值空间有限,建议谨慎观望,优先选择城市群周边的核心四线城市。

Q2:棚改货币化安置对四线房价的影响还有多大?
A2:棚改货币化安置在2015-2018年曾是四线房价上涨的重要推手,但随着政策收紧,其对市场的直接影响已大幅减弱,目前四线城市棚改以实物安置为主,货币化安置比例降至历史低位,未来房价更多取决于本地真实需求和人口基本面,而非棚改政策。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