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岩石作为知名经济学家,其对房价的观点一直备受市场关注,他曾经提出过“房价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分析框架,并结合中国城镇化进程、货币政策和居民财富配置需求,对房价走势做出过一系列预判,从他的核心观点来看,房价并非简单的“涨”或“跌”,而是与经济基本面、政策调控和市场情绪深度绑定的复杂变量。

金岩石认为房价的本质是“货币现象”,在信用货币体系下,超发货币需要寻找资产出口,而房地产因其兼具居住和投资属性,往往成为资金“蓄水池”,他以“货币超发=通货膨胀=资产价格上涨”的逻辑,解释了过去二十年部分城市房价快速上涨的底层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实施宽松货币政策,M2(广义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推动房价进入上升通道,这一观点在2020年疫情期间再次得到印证: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全球主要经济体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核心城市房价也出现阶段性反弹。
金岩石强调“人口城镇化”对房价的长期支撑作用,他指出,中国城镇化率虽然已超过65%,但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仍有差距,未来仍有1-2亿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这部分新增人口的住房需求将构成房价的“基本盘”,尤其是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优质地段,由于资源集中度高,人口持续流入,房价具备较强的抗跌性,但他同时提醒,人口会向都市圈和城市群集聚,三四线城市若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可能面临“量价齐跌”的风险,近年来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房价持续低迷,正是人口流出的直接结果。
金岩石分析了政策调控对房价的短期影响,他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市”特征明显,限购、限贷、限售等行政手段会直接影响市场供需关系,而土地供应节奏(如“两集中”供地政策)则会影响开发商的定价策略,2021年“三道红线”政策出台后,房企融资收紧,导致部分城市土地流拍增多,新房供应减少,反而推动部分核心城区房价上涨,他提出,政策调控的核心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而非“打压房价”,因此政策底线的存在使得房价大幅波动的概率较低。
金岩石还从居民财富配置的角度解读了房价需求,他指出,中国居民资产中房地产占比超过70%,远高于发达国家的30%左右,这种“房产依赖”使得房价波动直接影响家庭财富安全感,在缺乏其他优质投资渠道的背景下,即使房价处于高位,部分居民仍倾向于“买房保值”,这种刚性需求为房价提供了支撑,但他也警告,当房价收入比(房价与居民年收入之比)超过国际警戒线(6倍)时,市场将面临回调压力,例如2022年部分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已超过20倍,市场观望情绪浓厚。

综合来看,金岩石对房价的判断是“结构性分化”而非“普涨普跌”,他认为,未来房地产市场的核心逻辑将从“金融属性”向“居住属性”回归,具备产业支撑、人口流入和政策倾斜的核心城市房价仍具韧性,而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三四线城市房价可能长期承压,随着房地产税试点扩容、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房价波动将更加平稳,投机性需求将被挤出,市场进入“房住不炒”的新常态。
相关问答FAQs
Q1:金岩石认为哪些城市的房价更有投资价值?
A1:金岩石指出,投资价值主要集中在三大类城市:一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其资源集中度高、人口持续流入,核心地段房产具备抗通胀属性;二是杭州、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这些城市经济增长快、产业基础好,城镇化需求旺盛;三是都市圈内具有独特资源(如文旅、教育)的卫星城,例如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部分强三线城市,他强调,投资需警惕人口净流出、产业单一的城市,避免“鹤岗化”风险。
Q2:如何看待“房价永远涨”的说法?金岩石是否认同?
A2:金岩石不认同“房价永远涨”的绝对化观点,他认为,任何资产价格都受供需关系、经济周期和政策调控影响,房价也不例外,他以日本1990年房地产泡沫和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为例,说明房价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但他补充,中国核心城市的房价因“土地稀缺”“城镇化需求”和“货币信用”支撑,短期内不具备全面下跌的基础,长期则需警惕“人口老龄化”“房产税”等结构性因素带来的分化,他更倾向于“房价结构性上涨,局部有风险”的辩证判断。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