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跌房价何时止跌企稳?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房价信息 正文

阴跌房价已成为当前许多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特征,其持续时间之长、调整幅度之深,不仅影响着开发商的资金链和土地市场,更与普通家庭的财富预期、消费信心紧密相连,与“断崖式下跌”不同,阴跌更像一场温水煮青蛙式的缓慢下行,短期内看似波动不大,但长期累积效应显著,市场情绪在反复拉锯中逐渐降温,买卖双方陷入“观望者多、成交者少”的僵持局面。

阴跌房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阴跌房价的表现与特征

阴跌的核心特征是“价格缓降+成交低迷+预期转弱”,从数据层面看,部分二三线城市新房价格已连续12个月环比下跌,跌幅多在0.5%-1.5%之间,看似微小,但年化跌幅可达6%-18%,远超居民收入增速,某省会城市2023年新房均价从1.8万元/平方米逐步降至1.65万元/平方米,中间虽偶有小幅反弹,但整体趋势向下,二手房市场表现更甚,挂牌量持续攀升而成交量萎缩,业主“以价换量”心态普遍,导致实际成交价往往低于挂牌价5%-10%。

从市场结构看,阴跌呈现明显的“分化”特征,一线城市核心区因资源稀缺性较强,价格相对坚挺,但郊区及部分新兴板块也已出现松动;二线城市全面进入调整期,尤其是人口净流出、产业支撑不足的城市,房价阴跌幅度更大;三四线城市则面临“量价齐跌”的困境,部分县城房价较高点已回落30%以上,且成交长期低迷。

从参与者行为看,买方市场主导地位强化,购房者普遍存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加之对经济复苏和收入预期的担忧,购房决策周期从过去的3-6个月延长至1年以上,甚至出现“观望等待进一步降价”的心态,卖方则陷入两难:急售者需大幅降价,而持币待购者增多导致成交周期拉长,资金成本加剧了降价压力,这种博弈使得房价进入“降价-观望-再降价”的循环。

阴跌房价的深层原因

阴跌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重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可从需求、供给、金融、预期四个维度解析。

阴跌房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需求端:人口与购买力双重承压
一是人口红利消退,2022年我国人口首次负增长,城镇化率增速放缓至0.5%,新增城镇人口数量难以支撑住房需求扩张,二是居民收入预期转弱,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1%,低于2019年-2019年年均6.5%的水平,而房价收入比仍处于较高水平(部分二线城市超20倍),购房能力受限,三是政策刺激边际效应递减,尽管多地放松限购、降首付、降利率,但居民“加杠杆”意愿显著下降,2023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仅增长1.6%,创历史新低。

供给端:库存高企与房企风险传导
截至2023年底,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超6.7亿平方米,去化周期约18个月,部分三四线城市去化周期超30个月,远超12个月的合理区间,高库存迫使开发商以价换量,尤其是资金链紧张的房企,通过“降价促销+回款保交楼”缓解压力,导致新房价格体系松动,进而带动二手房价格跟跌,土地市场遇冷也形成负反馈:2023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滑约20%,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城市基建和公共服务投入受限,进一步削弱区域住房吸引力。

金融端:融资环境收紧与风险偏好下降
“三道红线”后,房企融资渠道持续受限,债券违约、项目停工事件频发,购房者对期房交付的担忧加剧,转向二手房或现房,导致期房价格折让幅度扩大,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偏好下降,开发贷和个人房贷审批趋严,部分城市甚至出现“惜贷”现象,进一步抑制市场流动性。

预期端:房价只涨不跌神话破灭
过去二十年,房价上涨的预期深入人心,但随着“房住不炒”定位确立、政策调控常态化,以及市场进入买方阶段,居民对房价上涨的信心逐渐崩塌,媒体对“房价下跌”的报道、二手房业主的降价案例,不断强化“降价预期”,形成“预期自我实现”的循环:越跌越没人买,越没人买越跌。

阴跌房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阴跌房价的影响与挑战

阴跌对经济、社会和市场生态均产生深远影响,从宏观层面看,房地产是重要支柱产业,其下行直接拖累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和相关产业链(钢铁、建材、家电等),2023年房地产对GDP增速的直接贡献率降至约4%,创历史新低,从微观层面看,房价下跌导致居民资产缩水,据测算,2023年我国居民住房资产总值较2021年高点减少约15万亿元,财富负向效应抑制消费意愿,形成“资产荒-消费弱-经济疲软”的链条。

对市场生态而言,阴跌加速行业出清:中小房企因资金链断裂退出,行业集中度提升,2023年TOP10房企销售额占比升至约35%;中介机构关停并转,部分城市二手房中介门店数量减少30%以上,法拍房数量激增,2023年全国法拍房挂牌量同比增长40%,进一步加剧市场供给压力,形成“降价-法拍增加-再降价”的恶性循环。

阴跌房价的未来趋势与应对

展望未来,阴跌趋势仍将延续,但分化会进一步加剧,一线城市核心区因资源集聚和人口流入,价格有望企稳甚至小幅回升;二线城市将延续“阴跌筑底”态势,部分产业基础好、人口净流入的城市可能在1-2年内触底;三四线城市则面临长期调整,房价或继续缓慢下行,部分偏远区域甚至出现“有价无市”。

政策层面,需在“稳市场”与“防风险”间寻求平衡,应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满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需求,同时推进“租购并举”,发展长租房市场,分流购房需求;需防范房企风险扩散,通过“保交楼”专项借款、房企债务重组等举措,稳定市场信心,对购房者而言,应理性看待房价波动,根据自身居住需求和经济能力决策,避免盲目追涨或恐慌性抛售。

以下是阴跌房价下部分城市房价变动示例(2023年数据):

城市 新房均价(元/㎡) 较2022年涨幅 二手房成交量同比 去化周期(月)
一线城市(核心区) 65000 -1.2% -5.3% 10
二线城市(省会) 18000 -8.5% -18.7% 16
三四线城市 9500 -12.3% -32.1% 28

相关问答FAQs

Q1:阴跌房价和“断崖式下跌”有什么区别?
A:阴跌房价是指价格在较长时间内(通常1年以上)呈现缓慢、小幅度的持续下跌,成交量长期低迷,市场情绪悲观但无恐慌性抛售,属于“温水煮青蛙”式的调整,如当前多数二线城市的市场状态,而“断崖式下跌”指价格在短期内(数月或季度内)大幅下跌(跌幅常超10%),伴随成交量急剧萎缩、恐慌性抛售增多,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的市场表现,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下跌速度、幅度及市场情绪的稳定性。

Q2:普通购房者现在该不该买房?如何判断房价是否触底?
A:是否买房需结合自身需求和经济能力,而非单纯看价格,若为刚性需求(如结婚、生子)且资金充足,可优先选择核心区或配套成熟的现房,避免期房交付风险;若为投资需求,需谨慎,当前房地产“高收益、低风险”时代已结束,租金回报率普遍低于2%,投资价值大幅降低,判断房价是否触底可参考三个指标:一是成交量是否持续3个月以上回升;二是二手房挂牌量增速放缓,降价房源比例下降;三是政策层面是否有实质性放松(如限购全面取消、利率降至历史低位),当前多数城市尚未满足这些条件,触底仍需时间。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曲靖临江花园具体位置在哪?
« 上一篇 2025-10-07
惠州房价多少钱一平方米?
下一篇 » 2025-10-0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2人围观

最近发表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