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房价必跌”的讨论一度成为社会热点,这一判断背后既有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逻辑,也有市场供需关系的深层变化,更有对房地产泡沫风险的警惕,从政策层面看,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为2017年的楼市调控定下基调,随后,全国多个热点城市密集出台限购、限贷、限售、限价等“四限”政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首套房贷利率普遍上浮,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至60%以上,政策组合拳直接抑制了投机性需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从年初的25.1%持续回落至7.9%,销售额增速从43.2%回落至12.6%,市场降温趋势明显。

从供需关系来看,2017年房地产市场呈现“供过于求”的阶段性特征,2016年土地市场高价频出,导致2017年新增住宅供应量大幅增加,中原地产数据显示,2017年50个典型城市土地成交建筑面积同比增长21%,成交均价同比上涨18%,但部分三四线城市由于人口外流、产业支撑不足,新房库存去化周期超过20个月,远超12个月的健康线,随着“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速,部分城市试点“共有产权房”,分流了部分购房需求,2017年全国棚改开工609万套,虽对三四线城市楼市形成支撑,但更多集中在库存压力较大的城市,对一线及强二线城市的边际影响有限。
从金融环境分析,2017年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M2增速从2016年的11.3%回落至8.2%,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同比少增1.6万亿元,银行对房地产开发的信贷额度收紧,房企海外发债成本上升,部分高杠杆房企面临资金链压力,据Wind数据,2017年房地产企业境内债券发行规模同比下降23%,美元债发行利率较2016年平均上升2个百分点,金融去杠杆背景下,依赖“高周转、高负债”模式的房企被迫降价促销以加速回款,2017年11月,全国7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环比涨幅较1月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二手房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4%和0.3%,标志着房价单边上涨趋势被打破。
从人口与经济基本面看,2017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8.52%,增速较2010年下降1.2个百分点,人口红利逐步消退,一线城市由于严格的户籍政策,常住人口增速放缓,2017年北京、上海常住人口分别减少2.2万和1.7万,购房需求主要依靠改善型群体支撑,而三四线城市产业基础薄弱,人口净流出导致住房需求萎缩,部分城市出现“空城化”现象,经济增速方面,2017年GDP同比增长6.9%,较2016年回升0.2个百分点,但实体经济利润更多流向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房价上涨缺乏持续的经济基本面支撑。
以下为2017年部分重点城市房价调控政策与市场表现对比:

城市 | 调控政策核心内容 | 2017年新建住宅价格指数环比变化 | 成交面积同比变化 |
---|---|---|---|
北京 | “认房又认贷”,首套房首付比例35% | -0.6% | -26.3% |
上海 | 限购升级,非户籍需社保满5年 | -0.5% | -32.1% |
深圳 | 三套房停贷,二手房成交价备案制度 | -0.3% | -18.5% |
武汉 | 限购扩至远城区,首套房利率上浮10% | +0.8% | -12.4% |
成都 | 限购+限价,公证摇号选房 | +1.2% | -8.7% |
综合来看,2017年房价“必跌”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政策调控、市场供需、金融环境、经济基本面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部分热点城市由于土地资源稀缺、人口流入等因素仍存在结构性上涨压力,但全国整体房价告别暴涨、进入调整期已成为共识,这一轮调整不仅挤压了市场泡沫,也推动了房地产向“居住属性”回归,为后续长效机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FAQs
Q1:2017年房价下跌是否意味着房地产泡沫破裂?
A1:2017年房价下跌更多是政策调控下的理性回调,而非泡沫破裂,当时全国房价整体跌幅在可控范围内,一线城市核心区域由于资源稀缺性,价格仍保持相对稳定,泡沫破裂通常伴随断供、房企大规模倒闭等系统性风险,而2017年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仅为1.5%,远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市场风险总体可控。
Q2:2017年房价下跌对普通购房者有何影响?
A2:对刚需购房者而言,房价下跌降低了购房门槛,部分城市还出台了购房补贴、人才公寓等政策,支持合理住房需求,但对投资客来说,房价下跌导致资产缩水,且“房住不炒”定位下未来增值空间受限,房企降价促销可能引发前期业主“维权潮”,影响市场稳定。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