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群租房问题一直是社区治理中的难点,不仅影响居住环境,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邻里矛盾等系列问题,面对群租房,需要业主、物业、社区及相关部门协同发力,通过“疏堵结合、综合施策”的方式逐步规范和解决。

群租房问题的核心表现与危害
群租房通常指将房屋擅自分割、改造,出租给多人居住,其核心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安全隐患,如私拉电线、违规使用燃气、消防通道堵塞等,易引发火灾、触电等事故;二是居住质量,过度拥挤导致人均面积不足、通风采光差,垃圾清运不及时易滋生细菌;三是社区秩序,人员流动频繁带来的噪音、治安问题,以及因违规装修引发的房屋结构损坏等,这些问题不仅侵害了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也降低了整个小区的居住品质。
群租房问题的成因分析
群租房的出现有其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部分城市房租高企、保障性住房不足,低收入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等只能选择租金低廉的群租房;部分业主或中介受利益驱动,通过分割房间、增加床位数来最大化租金收益,而监管不到位则助长了这一现象,部分租客对群租房的危害认识不足,或因经济压力被迫选择,也间接推动了群租房的需求。
解决小区群租房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各方责任,建立协同治理机制
- 业主与物业:物业公司应加强对小区房屋装修、出租环节的巡查,发现违规分割、改建行为及时制止并上报;业主发现群租房可向物业、社区居委会举报,共同监督。
- 社区与街道:社区居委会应牵头建立“物业+业主+社区”联动机制,定期排查群租房线索,对租客进行登记管理,动态掌握房屋出租情况。
- 部门联动执法:住建部门负责查处房屋违规改建、结构安全问题;消防部门重点排查消防安全隐患;公安部门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部门规范中介机构行为,形成“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合力。
(二)强化源头治理,规范房屋出租行为
- 明确出租标准:根据《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明确单间出租人数上限(如人均居住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厨房卫生间共用数量限制等,禁止“房中房”等违规分割行为。
- 推行租赁合同备案:要求出租方和租客到社区进行租赁合同备案,便于动态掌握出租情况,对不备案的业主可采取约谈、公示等措施。
- 加强装修监管:房屋出租前需向物业提交装修方案,严禁破坏承重墙、私改电路等行为,物业验收合格后方可出租。
(三)疏堵结合,满足合理住房需求
- 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政府可加大公租房、蓝领公寓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定向解决低收入群体、新市民的住房困难,从源头上减少对群租房的需求。
- 规范“合租”行为:区分“群租”与“合理合租”,对符合标准的合租行为予以引导,如要求中介机构提供规范的合租合同,明确各方权利义务。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法律意识
通过社区公告栏、微信群、讲座等形式,向业主、租客宣传群租房的危害及相关法律法规(如《消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房屋出租的规定),引导业主自觉抵制违规出租,租客主动选择合法房源。
治理过程中的难点与应对
治理群租房面临“取证难、整改反弹、执法力量不足”等难点,部分业主或中介在接到整改通知后,白天恢复房屋原状,夜间继续出租;租客流动性大,导致排查困难,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 技术手段辅助:利用小区监控、智能水电表等设备,监测房屋异常用电用水情况;
- 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违规的业主、中介机构进行公示,限制其房屋出租或从业资格;
- 引入第三方机构:委托专业消防、建筑检测机构参与排查,提高问题识别的精准性。
相关问答FAQs
问1:发现小区群租房,应该向哪个部门举报?
答:可分步骤举报:首先向小区物业反映,要求物业上门核查;若物业不作为,可向社区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提交书面举报;涉及消防安全隐患(如堵塞消防通道、私拉电线)可拨打96119消防举报电话;房屋结构安全问题(如拆改承重墙)可向当地住建局举报;治安问题(如人员混杂、噪音扰民)可联系辖区派出所,多部门联动可提高处理效率。
问2:群租房租客权益受损(如被克扣押金、房东突然驱赶),如何维权?
答:租客应首先收集证据,包括租赁合同、转账记录、沟通聊天记录、房屋现状照片等,若押金被克扣,可凭合同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若房东以“群租房违规”为由突然驱赶,需确认房屋是否确实存在违规,若房东存在违约行为,租客可要求继续履行合同或赔偿损失,租客在选择房源时应主动核实房屋合法性,优先选择已备案的正规房源,避免自身权益受损。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