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韵村楼盘欺诈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购房者因虚假宣传、合同陷阱及后续维权困难等问题陷入困境,该项目位于成都市某区域,开发商以“低密度生态社区”“学区房”“精装修交付”等作为主要卖点,吸引购房者签订合同,但在实际交付中却存在严重货不对板的情况,涉嫌构成商业欺诈。

从虚假宣传来看,开发商在销售阶段通过沙盘、宣传册及口头承诺等方式,强调小区容积率仅1.5,绿化率高达40%,并配备双语幼儿园及重点小学学位,购房者收房时发现,实际容积率被调整为2.8,绿化面积大幅缩水,原规划的幼儿园被改为商业用房,学区更是与周边学校毫无关联,宣传中“全屋品牌精装修”实际采用廉价杂牌材料,部分房屋甚至出现墙面开裂、管道渗漏等质量问题,与样板间展示的品质存在天壤之别,这种宣传与交付结果的巨大差异,已涉嫌违反《广告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虚假宣传的规定。
合同陷阱是另一重欺诈手段,开发商在购房合同中刻意模糊关键条款,例如对装修标准、学区承诺等仅用“同等配置”“优先入学”等模糊词汇表述,未写入具体合同附件,当购房者提出质疑时,销售人员以“内部规定”“政策变动”等理由推脱,拒绝承担违约责任,更有甚者,部分购房者被诱导签订“阴阳合同”,备案合同价格与实际支付金额存在数十万元差额,为后续办理房产证及交易埋下隐患,此类行为不仅违反《民法典》关于合同公平原则的规定,还可能涉及逃税等违法行为。
维权过程中,购房者遭遇了开发商的拖延与推诿,当业主集体向开发商提出整改诉求时,对方以“符合基本交付条件”为由拒绝赔偿,甚至通过威胁、恐吓等手段阻止业主维权,部分业主向住建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投诉流程陷入“踢皮球”状态,开发商利用法律程序漏洞,通过提起诉讼拖延时间,导致业主维权成本大幅增加,据业主统计,从发现问题到正式立案,平均耗时超过8个月,期间部分业主仍需继续偿还房贷,却无法入住或出租房屋,经济压力巨大。
为更清晰展示问题,现将主要欺诈行为及法律依据整理如下:

| 欺诈行为 | 具体表现 | 涉及法律法规 |
|---|---|---|
| 虚假宣传 | 夸大绿化率、容积率,伪造学区承诺,精装修材料以次充好 | 《广告法》第28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0条 |
| 合同陷阱 | 模糊关键条款,签订阴阳合同,规避违约责任 | 《民法典》第500条,《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22条 |
| 交付不符 | 房屋质量缺陷,配套设施缺失,与样板间及宣传严重不符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 |
| 维权障碍 | 开发商拖延推诿,部门监管不力,法律程序漫长 | 《信访工作条例》,《民事诉讼法》第122条 |
针对该事件,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开发商被责令暂停销售并限期整改,部分受害业主通过法律途径获得赔偿,但仍有大量业主维权无果,反映出当前房地产市场中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及购房者维权渠道的单一性,业内人士指出,要杜绝此类欺诈行为,需加强对开发商宣传内容的审核力度,建立购房合同备案与公示制度,同时简化维权流程,提高违法成本。
相关问答FAQs
Q1:购房时如何识别开发商是否存在虚假宣传?
A1:购房者可通过以下方式防范风险:一是实地考察项目周边环境及配套设施,核实开发商宣传的学区、交通等是否属实;二是要求开发商将宣传中的关键承诺(如装修标准、绿化率)写入合同附件,明确违约责任;三是查询开发商过往项目口碑及行政处罚记录,避免选择信誉不佳的企业,若发现虚假宣传,可保留宣传材料、聊天记录等证据,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Q2:遭遇楼盘欺诈后,业主有哪些合法维权途径?
A2:业主可采取以下步骤维权:与开发商协商,明确整改要求及赔偿方案;若协商无果,可向当地住建部门、消协提交书面投诉,要求介入调解;收集购房合同、宣传材料、验收记录等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退房或赔偿;对于群体性纠纷,可联合其他业主共同维权,或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需要注意的是,维权过程中应避免过激行为,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以保障自身权益最大化。


揭露成都国韵村欺诈,购房维权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