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作为福建省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第一的城市,其房地产市场曾在过去十年间迎来高速发展期,随着全国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泉州也未能幸免,部分烂尾楼盘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烂尾楼盘不仅涉及巨额资金沉淀,更牵动着数千户家庭的安居梦想,其背后折射出房企资金链断裂、监管机制漏洞、市场信心波动等多重问题。

从分布区域来看,泉州烂尾楼盘主要集中在晋江、石狮、南安等经济强市(县),这些区域曾因制造业发达、人口流入量大而成为房企争相布局的热土,晋江市某知名房企开发的“XX国际广场”,项目规划包含商业综合体、高层住宅及写字楼,总投资超50亿元,自2018年停工以来,已拖延5年之久,目前主体结构虽已封顶,但外立面装修、内部水电安装等工程均未完成,数千套住宅及商铺仍处于“烂尾”状态,同样,石狮市某滨海项目因开发商挪用资金导致停工,涉及购房者超2000户,部分业主已断供面临征信风险;南安市某楼盘则因土地抵押纠纷、工程款拖欠等问题陷入停滞,施工队多次讨薪无果,项目现场杂草丛生,钢筋裸露在外,与周边繁荣的商业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烂尾楼盘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核心症结在于房企激进扩张下的资金链断裂,在市场上行期,部分房企通过“高杠杆、高周转”模式快速拿地,过度依赖预售回款维持运营,一旦市场下行或销售不及预期,资金链便立即紧绷,以泉州某烂尾项目为例,开发商为争夺核心地块,不惜高价拍地,同时将大量资金投入其他区域的新项目,导致母公司资金被严重抽离,最终因融资渠道枯竭而停工,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也是重要诱因,尽管国家早已实行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存在监管账户形同虚设、资金被违规挪用的情况,泉州某烂尾楼盘的预售资金就被曝出被开发商用于偿还其他债务,而非专款专用用于工程建设,直接导致项目后续资金无以为继。
购房者群体是烂尾楼盘问题中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中多数是刚需家庭或改善型购房者,掏空“六个钱包”支付首付后,不仅面临“钱房两失”的风险,还要继续承担银行月供,晋江市一位购房者表示,2020年购买了“XX国际广场”的期房,首付支付了80万元,目前每月需还款6000元,但项目停工后,租房与月供的双重压力已让家庭不堪重负,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楼盘因长期停工,存在建筑质量隐患、产权无法办理等问题,即便未来复工,也可能因规划变更、面积缩水等引发新的纠纷,烂尾楼盘还衍生出社会稳定问题,购房者多次集体维权、与开发商对峙,甚至出现围堵政府部门等极端行为,影响了当地社会和谐。
面对烂尾楼盘困境,泉州市政府已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化解,2022年以来,泉州市成立“保交楼”专项工作组,对全市烂尾楼盘进行逐一排查,建立“一楼一策一专班”机制,通过引入国企接盘、协调金融机构续贷、督促原房企筹措资金等方式推动复工,南安市某烂尾项目通过引入当地国企成立项目公司,原开发商以股权抵债,由国企注资完成剩余工程建设,目前已进入竣工验收阶段;晋江市则协调多家银行对烂尾楼购房者实施“断供保护”,暂缓将逾期记录纳入征信,并推动项目资产重组,从整体进展来看,烂尾楼盘的化解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项目资产债务复杂,涉及多家债权人,重组谈判耗时较长;购房者对复工后的房屋质量、交付标准存在疑虑,信心恢复尚需时日;市场下行期销售疲软,即便项目复工,也可能面临去化困难的问题。

为从根本上减少烂尾楼盘的出现,需从制度层面加强监管与风险防控,应严格落实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确保资金“进账必监管、支出必审批”,杜绝挪用风险;房企需转变“高杠杆”发展模式,注重现金流管理,合理控制扩张节奏,购房者也应增强风险意识,选择信誉良好、资金实力强的房企及“现房”项目,从源头上降低购房风险。
相关问答FAQs
Q1:泉州烂尾楼盘购房者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A1:购房者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权:① 收集购房合同、付款凭证、宣传资料等证据,向当地住建部门、消费者协会投诉;② 加入业主集体维权组织,通过法律途径起诉开发商,要求解除合同并赔偿损失;③ 关注政府“保交楼”工作进展,配合专班协调,推动项目复工;④ 若因断供影响征信,可向银行提供项目停工证明,申请征信异议处理。
Q2:烂尾楼盘复工后,购房者如何确保房屋质量?
A2:复工后,购房者应主动参与监督:① 要求开发商公开工程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及监理报告;② 联合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房屋质量进行检测,重点查验主体结构、防水工程、水电线路等;③ 在房屋交付前,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及国家标准进行验收,发现问题书面反馈开发商并要求整改,必要时拒绝收房并保留索赔权利。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