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深度调整期,"房价坚什么"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核心议题,这里的"坚"字并非指房价绝对不跌,而是指在多重因素交织下,部分城市房价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具体表现为"结构性坚挺、阶段性企稳、政策性托底"三大特征,这种韧性并非来自单一力量,而是由人口基本面、政策调控、市场供需、金融环境等多维因素共同塑造的复杂现象。

从城市能级来看,房价坚挺呈现显著的分化特征,一线城市由于资源高度集中,房价表现出超预期的抗跌性,以北京、上海为例,2023年核心城区二手房价格同比跌幅普遍在5%以内,而部分学区房甚至出现逆势上涨,这种韧性源于其不可替代的产业吸附能力——2022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2%,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达到18.5%,高收入就业群体支撑了稳定的购房需求,相比之下,三四线城市面临人口持续流出的压力,2022年全国有85个地级市常住人口负增长,这些城市房价普遍进入下行通道,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房价较峰值已下跌超30%。
政策托底是房价韧性的关键变量,2023年以来,全国已有超200个城市出台楼市调控政策,政策工具箱不断扩容,从需求端看,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优化、限购松绑等措施直接降低了购房门槛,2023年9月,全国首套房贷利率下限降至4.0%,部分城市已降至3.8%的历史低位,按100万元贷款30年期计算,月供可减少约500元,从供给端看,"保交楼"专项借款累计超2000亿元,2023年全国商品房竣工面积同比增长19.2%,有效缓解了购房者对交付风险的担忧,这些政策组合拳形成"需求支持+供给保障"的双重托底机制,防止了市场出现断崖式下跌。
市场供需关系的重构也在重塑房价运行逻辑,住房供应过剩压力主要集中在中小城市,2023年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6.7亿平方米,部分三四城市去化周期超过30个月,但另一方面,一线城市住房供应持续偏紧,2023年北京、上海商品住宅供应面积同比分别下降12%和8%,而常住人口仍保持正增长,供需缺口导致核心区域房价易涨难跌,改善型需求崛起成为新支撑,2023年全国120平方米以上户型成交占比达38%,较2020年提升9个百分点,高品质住宅凭借产品稀缺性维持价格稳定。
金融环境的变化对房价韧性产生深远影响,尽管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放缓,2023年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3%,但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仍保持6.0%的正增长,这种结构性差异源于居民部门加杠杆的相对稳健,2023年全国居民部门杠杆率达63.2%,较2022年仅上升1.8个百分点,远低于2020年3.6个百分点的增幅,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政策促使行业加速出清,2023年TOP100房企中近半数违约,但幸存企业凭借资金优势在土地市场保持活跃,2023年50城土地溢价率回升至8.5%,为未来房价形成提供预期支撑。

展望未来,房价韧性将呈现新的演变趋势,从短期看,随着"认房不认贷"等政策效果持续释放,2024年一季度部分城市房价有望企稳回暖,但整体反弹动力有限,从中期看,人口结构变化将成为决定性因素,2022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850万人,长期住房需求面临收缩压力,从长期看,房价将逐步回归居住属性,核心城市优质房产仍具保值增值潜力,而大部分城市房价将进入"总量放缓、结构分化"的新常态。
以下为不同能级城市房价韧性对比分析:
城市类型 | 代表城市 | 2023年房价表现 | 韧性支撑因素 | 面临挑战 |
---|---|---|---|---|
一线城市 | 北京、上海 | 核心区跌幅<5% | 产业集聚、人口流入、土地稀缺 | 政策调控严格、购房门槛高 |
强二线城市 | 杭州、成都 | 整体平稳,部分区域上涨 | 经济增速快、人口净流入、产业升级 | 供应量较大、库存压力 |
普二线城市 | 武汉、西安 | 小幅下跌(3-5%) | 城市更新、刚需支撑 | 人口增长放缓、购买力不足 |
三四线城市 | 唐山、潍坊 | 明显下跌(10-20%) | 棚改退坡、人口流出 | 供应过剩、经济基础薄弱 |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有些城市房价能保持坚挺,而有些城市却持续下跌? A:房价分化主要由城市基本面差异导致,核心城市凭借强大的产业经济、持续的人口流入和优质的公共服务,形成了稳定的购房需求支撑,2023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达12万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5%,这些因素共同支撑了房价韧性,而人口净流出、产业结构单一的三四线城市,住房需求持续萎缩,叠加前期库存高企,导致房价面临下行压力,土地财政依赖度高的城市,地方政府有动力通过托市政策维持房价稳定,而产业转型失败的城市则缺乏支撑房价的经济基础。

Q2:未来房价会大幅上涨或下跌吗? A:未来房价大幅上涨或全面下跌的可能性均较低,从上涨动力看,当前房地产政策坚持"房住不炒"定位,"限价""限贷"等调控工具仍会保留,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住房需求总量已过峰值,难以支撑普涨行情,从下跌风险看,"保交楼"、房企融资支持等政策有效防范了系统性风险,且核心城市住房具有稀缺性,价格具备较强支撑,更可能出现的情景是:一线城市核心区域房价保持稳健,二线城市呈现"稳中有降"态势,三四线城市继续调整分化,整体市场将进入"总量平稳、结构优化"的发展新阶段。
暂无评论,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