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世廉租房的处理问题涉及继承、租赁关系变更、房屋腾退等多个法律和实务层面,需结合租赁合同约定、地方政策及家庭实际情况综合判断,以下从核心处理流程、关键注意事项、特殊情况处理及权益保障等方面展开详细说明。

核心处理流程:从通知到腾退的完整步骤
-
及时通知租赁单位
户口本登记人员或直系亲属应在逝者去世后尽快(通常建议1个月内)向廉租房产权单位或其委托的运营管理机构(如住房保障中心、物业公司)提交书面死亡证明(如医学死亡证明、户籍注销证明等),并说明房屋使用情况,此举可触发租赁关系变更或解除程序,避免因信息滞后产生滞纳金或违规使用风险。 -
确认租赁关系状态
廉租房租赁合同通常为“有限产权”性质,仅限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居住,不可继承,需重点核查合同条款:- 若合同明确“承租人死亡后租赁关系自动终止”,则需按约定办理腾退;
- 若合同约定“符合条件的共同居住人可申请续租”,则需启动更名程序。
以某市为例,租赁合同普遍规定:承租人死亡后,共同居住且符合廉租房条件的直系亲属(如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可在6个月内申请变更承租人。
-
办理更名或腾退手续
- 符合条件续租的情况:需准备材料包括:死亡证明、更名申请表、共同居住人身份证明、户籍关系证明、收入财产声明(符合廉租房准入标准)、原租赁合同等,经审核通过后,签订新的租赁合同,承租人变更为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
- 不符合续租或无共同居住人的情况:需在规定期限内(通常为1-3个月,具体以地方政策为准)腾退房屋,产权单位会安排验收,确认房屋无损坏、无私占物品后,办理退房手续,结清水电燃气等费用。
关键注意事项:避免法律风险与财产损失
-
费用结算与保证金处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廉租房通常需缴纳保证金(押金),退房时若房屋设施无损坏、无欠费,保证金应全额退还;若有损坏或欠费,可从保证金中扣除。
- 水电、燃气、物业等费用需结清至去世当月,避免产生滞纳金或影响个人征信(若账户绑定逝者身份证)。
-
共同居住人的权益保护
- 若共同居住人中有无房户、低收入户等符合保障对象,即使不完全满足“直系亲属”条件,部分城市(如北京、上海)允许通过“共有租赁”形式继续居住,但需重新审核资格。
- 未成年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居住权受法律保护,若其符合条件,应优先保障其续租权益。
-
违规使用的法律后果
若去世后房屋被转租、闲置或不符合条件人员居住,产权单位有权:- 收回房屋并追缴违规所得租金;
- 记入保障房信用黑名单,影响未来申请保障房资格;
- 情节严重者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特殊情况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对方案
| 特殊情况 | 处理方式 |
|---|---|
| 逝者为唯一承租人,无共同居住人 | 由其法定继承人(如配偶、子女、父母)办理退房手续;若继承人放弃继承,需书面声明,由产权单位依法处置。 |
| 房屋内有逝者个人财产 | 继承人可在腾退前对财产进行清点,凭死亡证明、继承权公证书等提取;若财产无法及时处理,可与产权单位协商暂存。 |
| 承租人生前已签订遗赠扶养协议 | 按协议约定由扶养人履行扶养义务,并取得房屋居住权,需经产权单位审核确认扶养关系及居住资格。 |
| 房屋涉及债务纠纷 | 若逝者有未清偿债务,债权人可申请执行其财产,但廉租房作为基本生活保障房通常豁免执行,需通过法律途径确认。 |
权益保障:如何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
-
政策咨询与异议处理
若对续租资格、腾退期限等有异议,可向当地住建部门(住房保障管理中心)或政务服务热线(如12345)咨询,要求书面回复政策依据,对审核结果不服的,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
法律援助与调解
若家庭内部对续租权存在争议(如多子女争夺居住权),可向社区居委会、街道办申请调解,或通过法律援助中心(如12348法律服务热线)获取免费法律咨询,必要时通过诉讼明确权利归属。
相关问答FAQs
Q1: 廉租房去世后,家人能否直接继承并出售?
A: 不可以,廉租房属于保障性住房,仅限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居住,产权归国家或集体所有,不可继承、出售或转租,去世后需根据租赁合同和政策办理更名或腾退,任何私下交易均属违法,可能导致合同解除及信用惩戒。
Q2: 逝者为承租人,其配偶和成年子女均不符合廉租房条件,怎么办?
A: 若共同居住的配偶和成年子女均不符合廉租房准入标准(如收入超标、已有住房等),租赁关系将终止,需在规定期限内腾退房屋,产权单位可协助联系公租房、保障性租赁房等过渡房源,或给予一定期限(如3个月)寻找新住处,具体以地方政策为准。

人逝后廉租房可转给直系亲属继续使用。